“抢红包”无疑是刚刚过去的2015年春节的最大看点,红包大战硝烟未散,在战绩数据层面,微信支付以近4倍的红包量完胜支付宝。其实,谁胜谁负都已经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红包大战已经成为中国移动支付产业的练兵场,开启的可能是消费拉动经济的新引擎。
新消费的背后是新理念与新支付。中国老百姓近些年在海外的消费能力与日俱增,怎么到了国内就那么费劲?中国13亿人形成巨大市场潜力在全球可谓是无国能及。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其实关于消费的问题,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战略布局,关键在于站在老百姓的实际消费支付需求角度考虑。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说投资挣钱难也就罢了,如果连花钱也那么麻烦恐怕很难接受,花钱图的就是个方便快捷。所以说,改善消费支付方式本身就是在间接提升消费能力。
传统商业银行一直致力于通过推出各种信贷消费金融产品来刺激大家用明天的钱干今天的事,单纯的银行借贷消费服务的客户毕竟有限,各种借贷门槛以及分期付款的烦琐手续吓退了大部分消费者。单一传统金融借贷产品已经不符合当今全面拉动消费的新形势,今天中国的消费问题不是无钱可花的问题,而是有钱该怎么花的问题。相比较银行扮演单一提供现金的消费服务角色,移动支付平台则扮演着连接市场、客户、企业三大消费资源复合型角色,能够提供全方位消费服务,从消费信息传播到为消费咨询再到订单处理与线上支付,可谓是一条龙消费服务。企业通过发红包结交客户,客户再反向去了解企业及其产品,看上的产品直接在线支付,消费效率将明显提升。同时,在线支付提供的大数据反馈能够为企业改善经营与改进产品提供最有力的支持,进而提高产品质量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仅在除夕,微信春晚摇一摇互动次数就达到了110亿次,这种宣传效率是任何传统工具都望尘莫及的。
可以说,移动支付不是单纯通过提供便利的支付方式来提升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更是从提高整体消费效率来铸造中国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在互联网支付中,如果等待时间超过5秒就有27%的客户会流失,这要求企业不得不提高技术服务效率,提供更多的优惠刺激消费。另一方面,资金流转速率的提高也让实体零售商业获得更多的发展资金和客户粘性,形成持续消费能力。
同时,与移动支付相得益彰的是各种微信贷微理财的开发,移动支付引领着一个已经形成“物流、信息流、客户流”自循环的消费服务产业链。2014年我国手机支付用户规模达到2.17亿,增长率为73.2%,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近8万亿元,同比增长390%。可以说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了移动支付的习惯。支付习惯的根本改变让消费者有更多几率选择购买产品,毕竟在很多产品消费过程中,支付方式是消费偏好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支付方式符合未来中国消费主力群体80后和90后对消费时尚理念的需求,是在培育和扩大中国未来的消费主力。
十年前,移动支付首次被提出。以消费拉动中国经济也提出了很多年,却找不到真正拉动的发力点。今天,这个发力点似乎已经现身,而红包大战只是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腾飞的练兵场,红包狂欢不仅加速了移动支付的普及,更是开启了消费拉动中国经济的新引擎。
专家:“抢红包”成瘾需一周“自愈”
上班无精打采,抢红包得了后遗症——“手抽筋”昨日上班首日,很多打卡上班族都经历了恢复工作后心理生理各种不适。“节后综合征”不是病,难受起来也挺要命。对此,心理专家建议:用一周时间逐渐进入上班节奏。
“抢红包”是一种病?
今年春节7天长假,冯女士几乎就是伴着手机度过的。昨日,她告诉北京晨报记者,7天抢红包“收益”1500余元,发出红包400余元,净赚1100元左右,用她的话说“战果”相当可观。不过,她也为此付出了代价。眼睛干涩、手僵直,无论是去洗手间、洗澡甚至睡觉时,手机都不能离开视线。“有时候半夜醒了,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机,精神高度紧张。”因为眼睛不适,昨日上班第一天,冯女士包里放了一瓶眼药水,“有时候干涩而且有点怕见光。”为此,她打算休息时去看一下眼科门诊。
“抢红包是一种病,但是不想停也不能停。”谈到假期过后的感受,她用了“失落”来形容。尽管付出了健康的代价,但她表示仍很期待下一个假期的红包大战。
昨日,回龙观医院心理专家武雅学告诉北京晨报记者,今年抢红包作为一种新鲜事物刚刚出现,实际上它也是一种游戏,加剧了一些人对于手机的依赖。目前还没有接到因为抢红包成瘾的案例,首次在“红包”中度过的节日长假也刚刚结束,暂时还没有专门针对这方面的研究。不过,他认为,如果情况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工作生活了,实际上也是一种心理依赖成瘾,需要适当的心理疏导以及介入干预。
用一周适应上班节奏
如何尽快调整好工作状态?武雅学给出了三条建议。首先,上班前几天的心情要放松,长假过后效率低下属于正常现象,这时候不用逼自己,而是应该顺其自然,利用一周时间逐渐适应上班节奏。其次,要利用几天时间尽快调整作息,晚上尽早入睡,改变节日期间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惯。最后,要将工作时间统筹安排。
他以自己为例解释说,昨天首日上班,上午到医院查完房后,面对接下来繁忙的工作,他选择了在办公室先静下来几分钟,将很多要做的“散活”统筹安排好先后顺序。
如果超过一周还不能进入工作节奏、心理出现极度不适,武雅学认为,此时就需考虑到综合医院心理门诊或者心理咨询机构做一些心理疏导获得帮助。
微信发红包广东居全国之首 90后成主力军
数据显示,除夕至初五,微信红包收发总量为32.7亿次,除夕当日收发总数为10.1亿次。广东省成为春节期间发红包最多的省份。
“土豪发红包啦,快抢!”支付宝和微信之间爆发的“红包大战”正在改变人们过春节的方式。
据微信提供的红包数据显示,除夕至初五(共六日),微信红包收发总量为32.7亿次,除夕当日收发总数为10.1亿次。而春节期间发红包最多的省份排名:广东省、浙江省、北京市。
支付宝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大年初三(21日),去重后的支付宝红包总参与人数超过了1亿。仅除夕当日24小时内,就有6.8亿人次参与了支付宝的红包游戏,除夕夜晚上的红包总金额达40亿元。
广深发红包个数分居全国四六
春节这个传统节日,正在因为互联网技术而悄然发生变化。往年,看春晚发压岁钱是必备传统,今年发红包、抢红包成了新趋势,而线上红包5元、10元,甚至1元、1角的小红包也成为大家过年的“新宠“。“红包变薄了,图的是吉利,而不是给钱。我觉得微信红包挺好的,可以让红包回归新年祝福、好意头的传统意义。”家在湖南、但在广东工作6年的小陈表示。
如果按照发红包的平均金额计算,全国城市的排名又会有很有趣的变化。数据显示,截至大年初一,按照发出红包的个数计算,上海人春节期间总共发出了1039万个红包,是全国最爱发红包的城市,广州排名第四、深圳排名第六。
但按照发红包的平均金额计算,广州市民发送的支付宝红包平均金额为51.3元,在全国城市排名第100位。这表明,广州人更多地将红包作为家人、朋友间的亲密互动交流,而非纯粹的“发钱”。
“90后”成发红包主力军
春节期间人人网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大部分90后大学生对于传统的压岁钱已经没有太大感觉,更热衷于通过手机发红包。
支付宝官方的数据也显示,在所有发支付宝红包的用户中,90后用户的占比最大达到50.03%,发出的红包个数也最多。80后用户位列第二,占比达39.85%。这也颠覆了传统中红包必须是长辈发给晚辈的固有观念。
此外,数据还显示,发红包的用户中,52.5%为男性,高出女性5个百分点;收红包的比例则正好相反:54.4%收红包的用户为女性,高出男性8.8个百分点。
移动支付格局初现
除了微信和支付宝,手机QQ此次也杀入春节红包活动,带来了个人红包的快速增长。
业内人士分析,这一方面体现出腾讯已经成了春节红包这个社交场景的主场,另一方面,此次红包大战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腾讯在移动支付市场的份额,整个移动支付领域的WAQ(微信支付/支付宝/QQ钱包)“三国杀”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