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
四川新闻网广元2月3日讯(记者 高志农) 2011年广元市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400亿元,达到403.54亿元,比2007年接近翻一番。
2月2日下午,广元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广元市统计局副局长张兴平通报了2011年广元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一年来,广元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牢牢把握“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和灾区发展振兴,着力增强“投资拉动、产业支撑”,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胜利完成,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发展,民生持续改善,呈现“总量增大、速度较快、结构趋优、质量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
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
经省统计局审定,2011年,广元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400亿元,达到403.54亿元,比2007年接近翻一番。
经济规模扩张周期大大缩短,广元建市以来,GDP总量突破50亿元用了8年时间,从50亿元到100亿元用了10年时间,从100亿元到200亿元用了4年时间,从200亿元到300亿元用了3年时间,从300亿元到400亿元仅用1年时间。
经济增长持续较快
2011年全市经济(GDP)增长15.6%,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4个百分点,比全省高0.6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4位。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3.80亿元,增长4.4%,增速居全省第4位;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0.16亿元,增长26.2%,增速居全省第2位;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9.58亿元,增长11.6%,增速居全省第7位。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68%、65.62%、27.70%,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04、10.24、4.32个百分点。
从2009年第四季度以来,经济增长速度已连续9个季度保持15.2%以上,为建市以来经济发展最快时期,保持了灾后恢复重建以来全市经济快速恢复发展的增长势头。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工业强市和资源转化战略的推动下,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3.8:39.0:37.2调整为20.8:44.6:34.6,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5.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了3.0和2.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32.6%提高到38.6%,提高了6.0个百分点。在2006年实现二产超一产,2009年实现工业超农业,2010年实现二产超三产的基础上, 2011年实现了工业超三产的大跨越,产业结构转型为“二三一”型。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
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43亿元,增长6.3%。粮油实现增产,全年粮食总产量146.5万吨,比上年增长1.4%;油料产量19.1万吨,增长4.1%。畜牧业生产总体保持平稳发展。
工业快速增长
全部工业增加值155.79亿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多,比上年增长29.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8.7亿元,是2007年的3.3倍,比上年增长30.4%,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1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5个百分点,全年各月累计增速一直保持全省第1位。其中,五大板块工业实现增加值106.03亿元,增长29.0%,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6.4%,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4.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2.5个百分点。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0.43%;集体企业增长0.43%;股份制企业增长33.9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33.2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33.1%。
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28.25%,轻工业增长34.18%。
分行业看,31个大类行业有30个增长,1个下降,其中7个行业成倍增长。
分产品看,全市重点监测的98种主要工业产品有78种增长,增长面为79.6%。其中,饲料产量增长583.2%、煤气生产量增长510.1%、服装增长373.2%、焦炭增长80.0%、水泥增长63.5%、中成药增长42.1%。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 98.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91亿元,比上年增长5.7%。
从效益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净利润22.97亿元,增长63.1%。
投资总量再创新高
全年全社会投资突破500亿元,达到500.37亿元,比2007年翻了两番多,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实现425.37亿元,比上年增长6.6%。
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129.26亿元,增长29.2%,其中工业投资129.26亿元,增长29.2%,居全省第3位;第三产业投资287.82亿元,增长5.8%;第一产业投资下降。
从投资主体来看,非国有投资192.96亿元,增长21.4%,增速比国有投资快24.5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189.8亿元,增长24.6%,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4个百分点。
从到位资金情况来看,全年到位资金428.1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利用外资增长81.8%,自筹资金增长23.8%。
房地产开发投资与销售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5.1亿元,增长87.6%,居全省第2位。商品房销售面积96.16万平方米,增长16.6%。
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7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23.9亿元,比上年增长30.1%。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117.2亿元,增长17.7%;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49.5亿元,增长16.2%。城镇市场增速快于农村市场1.5个百分点。
按消费形态分,住宿餐饮收入25.6亿元,增长17.4%;商品零售141.1亿元,增长17.2%。在商品零售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21.4亿元,增长32.5%。其中,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增长106.7%,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增长54.7%。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2011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22亿元大关,达到22.77亿元,比上年增加6.04亿元,在连续两年60%以上高增长的基础上增长36.1%,增速居全省第7位。收入总量实现两年翻番,是震前财政收入的3.4倍。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32.30亿元,是震前财政支出的2.8倍,惠民生和促发展支出占比为74.52%。
金融运行平稳
201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83.08亿元,比年初增加51.01亿元,同比增长19.1%。各项存款余额751.43亿元,比年初增加33.85亿元,同比增长4.8%。
民生得到显著改善
从2005年至2011年,连续7年为全市80412名退休人员上调基本养老金。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从05年调整前的511.01元/月增加到1203.90元/月。七年全市累计增加养老金支出18.70亿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覆盖人数60万人;参加养老保险37.11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7.04万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8%。
保障性住房开工23302套,完工14440套,分别增长130%和112%。农村危房改造6866套,增加5846套。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5.87亿元,增长15%,其中完成背街小巷改造38条。
城乡居民增收步伐加快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35元,比上年增长17.0%,增速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2位。
其中,工薪收入11016元,比上年增长16.1%;经营净收入2361元,增长32.3%;财产性收入338元,增长39.7%。农民人均纯收入4895元,比上年增长21.3%,增速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3位。其中,工资性收入2279元,增长40.2%;家庭经营性收入2215元,增长13.4%。
物价涨幅高位运行
2011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CPI)经历了涨幅较高到逐步回落的运行过程,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3%,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1个百分点。其中,八大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五升三降”,涨幅最大的是食品类12.7%,对CPI的影响约占80%。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比上年上涨7.5%,涨幅比上年扩大5.0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上涨15.9%,涨幅比上年扩大9.9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