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举行的成都市政府新闻办今年第19次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北改办副主任、成都市规划局副局长王松涛说,《“北改”片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目前已正式经市政府审批通过。《规划》首次明确提出“北改”片区将全面建成成都市城北副中心,形成人北商务中心等九大城市片区,规划人口约246万。
总体定位 中心城区北部副中心
根据《规划》,“北改”片区的总体定位是成都市中心城区北部副中心,总面积为212平方公里,其中金牛区84平方公里,成华区55平方公里,新都区73平方公里。具体边界为西至成灌路及北部商贸城西侧边界,东至成华大道,南至府河,北至香城大道及三河场镇。“北改”片区处于成德绵经济带核心区域,具有火车北站等门户节点,是传统商贸业集聚地,同时具有“两楔”(临中心城面积最大的两块大型绿地)、“三山”(凤凰山、天回山、磨盘山)、“七水”(东风渠、府河、沙河、海滨堰河、九道堰河、毗河、锦水河等七条主要水系)的生态本底,生态资源优越。
“这是成都首次明确将建设北部城市副中心。”王松涛说,其中的人北延线城市副中心(主要包含商业金融、商务办公、会展、图书馆、体育中心等城市级公共功能)、国际商贸城(集中展现现代商贸产业新型业态和高端功能)、熊猫国际文化旅游休闲区、人北商务中心(集高端商务、商业服务、酒店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枢纽型商业商务中心)、新成华大道中心(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商务服务业、现代商贸业、都市旅游业等功能的文化创意总部商务中心)这五个板块是区域中心功能的主要承载区。
核心功能 “一中心、两高地”
根据《规划》,“北改”片区的核心功能可以概括为“一中心、两高地”,即国际现代商贸中心、科技研发商务高地和多元文化创意高地。
其中,国际现代商贸中心将推动传统商贸向现代商贸提档升级,拓展贸易总部、商务会展、电子商务、财经资讯等功能,并逐步引入国际商贸功能,完善区域商业中心和商圈配套,打造“国际现代商贸强区”。
科技研发商务高地将依托西南交大等高校,铁二院、铁路局等“铁”字号企业、华西集团等大型企业,以火车北站、猛追湾、高科北区等为空间载体,集聚发展科技商务产业。
多元文化创意高地将依托生态绿楔(熊猫基地、银杏园、安靖湖)以及昭觉寺、华侨城等生态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产业,依托东区音乐公园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北改”片区建设将突出六大重点
综合医院由11处增至20处
中小学由84所增至187所
交通畅通
“北改”片区将规划形成“16横12纵”的贯通性骨干道路网,打通断头路,在商业、商务核心区形成窄路幅(20米或16米宽)、高密度的路网,路网密度将达到中心城区平均水平,比现状提升100%至150%。同时,今年将启动地铁3号线和7号线建设,以及明年拟启动5号线建设。
此外,该片区内现有的部分长途客运站和市场物流配送站也将整合资源,适时外迁。
产业提升
针对“北改”片区产业功能业态低端、城市级和片区级城市中心缺失的现状,《规划》提出建设城北副中心商业商务功能区、国际现代商贸功能区等12个产业功能区,即城北副中心商业商务功能区、国际现代商贸功能区、金牛高科北总部经济功能区、熊猫国际文化旅游休闲功能区、凤凰山商业商务功能区、上府河商业休闲娱乐功能区、白莲池商贸功能区、花照商务商贸功能区、人北商务商贸功能区、昭觉寺文化旅游商贸功能区、新成华大道创意总部商务功能区和建设路商业休闲功能区。
在商贸服务及文化创意产业方面,该片区的产业功能将得到有效的提档升级。
生态宜居
生态、宜居将是“北改”片区建设的一大特色,规划的公共绿地超过了国家规划标准和宜居城市标准。
文化立城
根据摸底调查,“北改”片区内现有约100处各级历史文化资源。《规划》提出,成都将对该片区现有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如东区音乐公园特色文化街区,将结合东区音乐公园现状,打造文化艺术及近现代历史建筑的特色文化街区。
形态美化
《规划》对人北延线城市副中心、人北商务中心、新成华大道中心、国际商贸城和花照片区等城市片区的形态,都根据各自区域的特色,通过城市设计引导城市建设,美化城市形态。
公共服务配套
《规划》提出“北改”片区的综合医院(国营二级医院以上)将由现有的11处增加到20处。同时还将规划建设5处城市级医疗中心,目前成铁中心医院正在改造;“北改”片区内中小学也将由现有的84所增加到187所。此外,《规划》对该片区内的电力保障、供水、污水处理以及农贸市场等相关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