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凭借自身区位、交通、产业基础等优势,抢抓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等重大机遇,依托四川宜宾港强大的集疏运功能,以港兴业、以园促城、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港、城、园”一体发展,并从四川省唯一以“临港”命名的省级开发区升级成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宜宾经济发展的重头戏
“这里变化太大了,可以形容是一天一个变化。昔日这里有些荒凉,如今却成为众多创业者开拓事业的宝地、投资的热土。”宜宾市临港经济开发区党政办公室主任助理潘丽梅发出这样的感慨。
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于2009年12月正式挂牌成立,2013年1月被正式批准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99.2平方公里,设港口、产业园区、城市新区三大功能分区。
临港经济开发区坚持“港城园互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综合开发面积已达10平方公里,固定资产投资近100亿元,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据潘丽梅介绍,临港经济开发区到2017年,产值将达到600亿元,GDP年均增长37%,达到200亿元,集装箱吞吐量达20万标箱,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0亿元,城市建成区达到3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20万人以上,全面实现经济发展最快、开放水平最高、人均贡献最大、发展环境最优、城市形象最佳的战略目标。
到2020年,临港经济开发区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GDP年均增长32%,达到400亿元,经济总量跃居全省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前列。
过去,国家把沿海地区作为经济增长极,将70%左右的资金投入沿海一线,大大地加速了沿海经济发展进程;如今,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机遇摆在了宜宾人面前,地处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交通枢纽和成渝经济圈向内地影响扩展的交叉部位的宜宾,成为了成渝经济圈发展的“连接点”和“传递点”,这无疑成为宜宾发展临港经济的动力和源泉,而临港经济开发区发展也随之成为宜宾经济发展的重头戏。
将宜宾港建成川南“桥头堡”
众所周知,世界上临江、临河城市的发展,其港口和航运的拉动作用不可小视。
近年,宜宾市统筹发展思路,着力以港兴城、以港兴业。因此,建设宜宾港成为宜宾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快高速公路和市内快速通道建设,推进铁路、航空建设,构建水路、公路、铁路、航空相配套的四通八达、覆盖全市的立体交通网络,着力把宜宾建设成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四川“南大门”和通江达海的“桥头堡”,宜宾港也随之肩负起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重担。
2011年2月,宜宾港开行首班集装箱班轮,全年共完成集装箱吞吐量8055标箱,散货、件杂货约37万吨,大件运输完成45件共计3800吨,仅用九个月时间实现了同类型内河港口开港后2年的集装箱吞吐量。
2012年,宜宾港的货物吞吐量超过1200万吨,集装箱运输突破2.6万标箱;截至今年6月,我们的集装箱运输已实现2万标箱,较去年同期增长了近200%。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贸易科技局局长胡明镜告诉记者,宜宾港的运输量几乎是每年成倍增长,并且运行情况良好,这不得不说“临港速度再次创造了奇迹。”
目前,宜宾港已成为长江上游唯一同时具备集装箱、重大件、滚装、散货功能的综合性内外贸港口,这也使得以开发区为起点的大宗商品运输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据交通运输部《“十一五”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预测,到2010年、2020年长江干线水运货运量将分别达到10亿吨和13亿吨。水路运输具有运量大、节能环保、成本低的竞争优势,其每马力运量是铁路的4倍、汽车的50倍、飞机的100倍;运输成本只有铁路运输的1/2、公路运输的1/3,市场前景非常看好,宜宾港注定会成为宜宾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打造长江第一新港城
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遵循“新港、新园、新城”的发展理念,规划城市人口约30万,面积约47平方公里,等于再造一个新城。
预计未来五年内,临港经济开发区、临港新城的人口有望从2011年的7万人提升到20万人,城市绿化率达到80%以上,2015年临港经济开发区将实现产值 1000亿元,将成为川滇黔结合部区域发展环境优、增长速度快、产业集聚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化综合经济区和城市新区。
按照《成渝经济区规划》对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宜宾确定了建设“通江达海、产业创新、山水宜居的长江第一新港城”,构建现代新型产业体系,努力把临港建设成为全省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集中区、吸引外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集聚区、体制改革的先导区和循环经济的示范区这一战略目标定位。
此外,宜宾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宜宾还将全面启动环长江旅游景观大道建设、改造旧城等,邀请国际一流规划师进行规划,整体提升宜宾的城市形象。
如今,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依托港口和产业园区的发展,正努力突出四川南向开放、面向东盟、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和桥头堡,打造现代化的长江第一新港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