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物流新闻 >  市州新闻联动
九寨沟县60年巨变:“木头财政”成功转型为“旅游财政”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3-09-11 浏览数: 标签: 九寨沟,旅游,财政

  九寨沟县,位于四川省北部高原,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1953年,九寨沟县正式成立,开启九寨历史新纪元。和平解放、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60年间,九寨沟县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

 

  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为179484万元,比1978年的2000万元增长88.7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035万元,与1956年的5万元相比增长60006倍。不断飙升的数字不但直接体现出经济的跨越发展,还记录了九寨沟县从“木头财政”向“旅游财政”的成功转型。

 

  29年腾飞 旅游成为九寨沟县的经济命脉

 

  自1984年开放以来,九寨沟累计接待游客2603.1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8.45亿元。而在景区开放之初,九寨沟人并没有想到旅游将成为全县的经济命脉。

 

  建国后的四五十年内,阿坝州的经济发展主要靠砍伐森林,作为上世纪七十年代西南地区第二大林区的九寨沟县当然也一直持续着“木头财政”,木材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的80%以上。1998年,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后,财政收入减少,如何调整产业成为难题。

 

  同一年,九寨沟的旅客量达到35.8万人。于是,“旅游财政”便承载了九寨沟全县人民的经济寄托。

 

  1978年出生的罗苏他也经历了这一场从“木头财政”向“旅游财政”的变革。罗苏他从小生活在则查洼村—处于九寨沟核心景区的一个寨子,1984年以前,罗苏他全家的生活来源都靠伐木、种地维系,遇上旱灾还不够吃,延续着祖辈靠天吃饭的生活方式。

 

  随着“旅游财政”的兴起,罗苏他一家率先在沟里建了旅馆,能同时接待80人。

 

  2001年景区宾馆停止经营,严格执行“沟内游、沟外住”和限量旅游等措施。2002年,拆除景区经营性建筑,大力建设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不能经营旅馆的罗苏他和景区内其他村民们由此有了另外一笔收益—最低生活保障补偿。九寨沟景区管理局最初每年拿出836万平均发放给景区内3个寨子里的1000余村民。随后,政策改为从每张门票收益中抽出7元钱为当地村民发放补偿。

 

  2012年,罗苏他领取了两万多元最低生活保障补偿,入股的诺日朗餐厅年底分红四五千元,加上经营铺面的收益,他一个人的收入就达到五万元左右。

 

  景区内村民收益的不断增加得益于旅游的不断腾飞。2012年,九寨沟景区再创佳绩,当年接待游客363.86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6.54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时,“数字九寨”也正向“智慧九寨”加速升级。

 

  联户经营 民间艺术搬上乡村旅游的舞台

 

  目前,九寨沟县正努力打造“沟内游、县城住”。六十年前的九寨沟县城不过是一处以街为市的小集镇。2002年9月,新城区正式开始实施建设。

 

  如今的九寨沟县,已经变成由九寨沟县城、漳扎镇和九寨天堂国际会议度假中心三部分组成,城区面积从1.89平方公里扩大到14.7平方公里的新兴旅游城市。

 

  而在距县城不到1公里的永丰乡菜园村,乡村旅游也发展地红火。在这里,联户经营成为独特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在九寨沟县小有名气的十家农庄就是由10户人联合经营。

 

  借全省打造100个精品旅游村寨的契机,2010年,这10户人破围墙破大门,将10户院子连成一片,餐厅、客房、茶楼一应俱全。同时还在院里建起了绣坊,制作南坪刺绣以供游客购买。十家农庄每年的收入都达到上百万元,每户能分得十多万。

 

  目前,菜园村232户农户中, 80%的农户都在做旅游接待,其中不乏联户经营。

 

  到菜园村旅游,游客们还能听到“南坪小调”。菜园村就是因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琵琶弹唱”被誉为“小调之乡、琵琶之乡”。“琵琶弹唱”又称“南坪小调”,极具感染力和生活情趣,也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此外,锅庄、火圈舞、打墙舞、推杆、转秋、采花小调等对游客也具有吸引力。它们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最具特色的文化要素。

 

  因此,在打造精品旅游示范村的过程中,九寨沟县便将独具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搬上了发展旅游的舞台。

分享到:
上一篇:绵阳将空气质量纳入区县目标考核 9月起信息全公开 下一篇:网传城市排名成都位列“二线中” 专家:应更靠前

市州分站

网站链接

版权所有:四川省人民政府口岸与物流办公室 技术支持: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网站维护:四川省物流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 4008033669 网站留言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40236 蜀ICP备12000086号-1 www.scswl.cn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单一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