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破解“蜀道难”的难题,四川省以“多个积极性、多元主体、多种方式”推进交通加快发展。在经济欠发达、交通底子薄、财政投入有限的状况下,四川省积极探索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交通建设。截至2013年8月,全省高速公路BOT项目累计达30个,总里程达3154公里,引进各类社会资金超过2600亿元。
科学规划引领投资建设
近年来,四川省按照“打开通道、构建枢纽、完善路网、提升功能、支撑高地”的总体思路,编制完成了《四川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四川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和《四川省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规划》等20多个规划和专项实施方案,引领社会资本投资交通项目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四川省不断加强各类规划衔接配套,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以科学规划引领投资建设。
本着“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的理念,四川省多条中长期规划内项目提前到“十一五”期实施,大大提速了交通发展。《四川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11年调整方案)》的制定,为四川高速公路的发展做好了项目储备,也为社会资本投资交通建设提供了施展的舞台。
竞争机制促阳光招投标
通过制定《四川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实施BOT方式管理办法(试行)》,四川省对项目招投标、建设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同时印发《经营性公路建设项目投资人招标文件示范文本》,为招投标双方提供指导和帮助。
四川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和市场机制,公开招标投资人,为吸引潜在投资商提供参与竞争的平台,变过去招商中的“一对一”为现在的“多对一”。采用最短收费年限中标法,变过去招商中的“人选人”为现在的“机制选人”,实现了充分竞争、择优选择。
在机制保障的基础上,过去的“个案谈判”招商转变为“阳光操作”,不搞专家评分,不搞地方保护主义,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干扰,吸引了一大批商业信誉好、履约能力强、投资实力雄厚的投资商。截至目前,四川在建的BOT高速公路没有一个“烂摊子”项目。
洼地效应吸引社会资本
四川省把优化环境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实际举措来抓,依靠良好的软环境所产生的“洼地效应”,吸引社会资本。
在招投标工作中,各级政府采取并联运行、交叉作业、提前启动等超常规措施,做好各阶段工作的衔接、协调。在将项目推向市场的过程中,加大项目推介力度,为投资人决策提供协助,并在注册项目公司、协议签订、项目核准等方面给予帮助,调动潜在投资人的积极性。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建立健全与金融监管部门、银行业金融机构及相关职能部门间的协调联动机制,帮助项目公司解决融资难问题。
为解决盆周山区、高原高寒地区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融资难等相关难题,四川省探索建立高速公路建设专项基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坚持全面开放交通建设投资市场,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鼓励支持各级政府和各类市场主体通过BOT招商、BT代建、股份合作、市企共建等多种方式建设交通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