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力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工作,加快打造紧密融入全球城市体系的区域性国际交往中心,昨日记者获悉,成都市制定印发《成都市2014年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实施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计划》从加快促进国际高端产业聚集发展、激发国际交往中心发展活力、统筹建设国际区域性交通通信枢纽、优化提升宜人城市国际品质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五个方面,为成都市打造区域性国际交往中心指明路径。
产业发展
做优做强13个重点产业
成都市将制定2014年至2017年工业产业发展工作路线图,出台“一业一策”专项支持政策,做优做强13个重点产业。
【项目点击】
成都市将制定2014年至2017年工业产业发展工作路线图,出台“一业一策”专项支持政策,做优做强13个重点产业。力争完成技术创新投入100亿元以上,新建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10家,实施15个关键技术、关键产品攻关。确保全年实际利用外资超100亿美元,新签约引进重大项目400个以上。
加快建设国际性总部基地,力争新培育百亿企业2户。
重点推动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在成都设立区域性总部或运营中心,力争全年新引进2家外资金融机构。加快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力争全年跨境人民币结算额达到600亿元。
交流合作
新增友城2个以上
《计划》提出通过建设国际会展名城、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国际美食之都,并推进领馆落户和友城建设工作,在教育、文化、传媒、体育、卫生等多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来激活成都作为区域性国际交往中心的活力。
【项目点击】
全力办好第九届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第十二届米其林必比登绿色交通论坛、2014世界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大会暨博览会、首届成都创意设计周等重要活动。
全年力争完成重点旅游项目投资100亿元,竣工和新开工重点旅游项目各10个以上。建设成都旅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成都旅游散客综合服务平台。重点打造“3个10”智慧旅游试点(即10个景区、10家旅行社、10家宾馆)。加快在日本、新加坡、美国、法国等主要客源地设立“成都旅游体验中心”。
推动外国政府或国际机构来蓉设立领事机构或办事处1至2个,新增国际友好城市或友好合作关系城市2个以上。
首创中国熊猫杯国际青少年足球冠军赛,创办青年网球大师赛,引进国际极限运动会,创办首届世界太极拳锦标赛。
探索建设成都国际频道,力争成都电视节目在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地区落地。
交通通信枢纽
规划建设中欧物流贸易中心
今年成都市大力建设对外综合运输大通道、国际区域性物流中心、国家开放口岸。此外,成都市将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直达国际的通信网络,全面改善信息基础设施条件。
【项目点击】
开通成都至旧金山、莫斯科、斯里兰卡3条国际直飞定期航线,并力争“蓉欧快铁”开行回程班列,逐步增加班列数量。成蒲铁路、成兰铁路、火车北站改造等重大铁路项目建设也将大力推进。完成成渝客专土建工程,成灌快铁彭州支线、成绵乐城际铁路、第二绕城高速和成安渝高速建成通车。力争年底前完成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的前期准备和招商工作。
在建设国际区域性物流中心方面,成都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成都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力争年内获批。依托空港设立面向欧洲的航空货物转运中心,依托铁路口岸、“蓉欧快铁”快速通道规划建设中欧物流贸易中心。
城市环境
加密优化公交路线
《计划》指出,要在医疗、教育、交通等民生领域着力,建设国际化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完成出入境GIS动态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国际规范社会服务系统;通过细化72小时过境免签管控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工作,完善通关服务体系。此外,成都市还将通过新增公共绿地10万平方米、组织实施“6通道3环带”生态绿化工程、推进文化项目和特色古镇建设等,加快建设宜人城乡环境和多元包容文化之都。
【项目点击】
力争引进1至2所具有一定规模和具有国际医疗服务水平的医疗机构,逐步推行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标准(JCI)认证工作,并开展多语种就医服务,三甲医院在预约挂号、急诊急救、特需服务环节实现外语常态化服务。
开通运行地铁2号线东延线,加快在建线路,开工建设地铁1号线三期、5号线、10号线等5个项目,启动建设ITS综合交通信息服务平台。新购公交车1000台,新增开行社区巴士40条,加密优化公交路线。
细化72小时过境免签管控信息化建设和流程监管,完善“港澳个人游二次签注24小时自助服务区”现有功能,建设公安出入境网上政务信息平台,通过网络媒介提供出入境服务。
科技创新
引进3至5个高新技术项目
《计划》指出,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努力将成都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
【项目点击】
成都市将引进1至2个国外知名企业、科研机构来蓉设立或与成都市企事业单位共建研发或技术转移机构,组织实施50个以上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引进3至5个国际高新技术项目落户成都。开展2014年成都市版权示范单位评选工作,牵头承办2014年第五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
大力实施“成都人才计划”,全年引进5个左右顶尖创新创业团队和50名左右高层次领导型人才。启动实施“成都优秀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全年计划在重点行业培养资助100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