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宜宾市住建局获悉,《宜宾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20)》已原则通过审议,根据规划,宜宾市中心城区将构建“一城四区、三江多组团”的组合型带状城市布局结构,发展方向的总体方针为“东进西优、南北贯通、集约高效、各有侧重”。
空间布局结构:一城四区、三江多组团
突出文化名城保护和文化元素对城市整体发展的串联支撑作用,以自然山水和生态绿地为本底,按照组合型城市理念,以城市组群方式组织空间结构,形成有分散的集中发展格局,构建“一城四区、三江多组团”的组合型带状城市布局结构。
一城:三江主城,包括老城组团、南岸组团、赵场组团、盐坪组团。
四区:依据主导产业和山水生态本底隔离划定的四个产城综合功能区,即岷江新区、临港新区、金沙新区、南溪新区。
三江:长江、金沙江、岷江,城市以三江为依托,沿江有序发展,城在江边,江在城中。
多组团:各片区布局相对紧凑,每个片区均由多个组团构成,各片区既有综合城市功能,又各有特色;同时在外围形成李庄、李庄东特色组团片区以及港东组团,共包括17个组团。
带状:沿江现代功能集聚带。从金沙江上游天柏组团沿江一直向东延伸至南溪组团,沿线布局城市主要的商业、商务、行政、文化科教和创意研发等现代服务功能,以及临港型装备制造、白酒酿造等特色与现代产业。
发展方向:东进西优、南北贯通、集约高效、各有侧重
东进
明确重点沿长江北岸向东发展,长江南岸注重保护历史文化与生态文明。
向东发展的主要优势在于:用地相对平坦开阔;对接泸州、重庆的区域经济协作桥头堡的优越区位;丰富的港口与岸线资源;产业基础良好且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应重点向东发展长江北岸的志诚港与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罗龙产业园区、南溪新城,加强与省内城市的产业合作,发挥宜宾作为区域门户型中心城市的功能,结合港口发展装备制造业,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利用龙头山、水口山等山体形成组团间自然绿隔。
长江南岸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包括李庄古镇、南广古镇、七星山黑塔。长江南岸的七星山、天宫山、大坪山等山体,以及周边的自然生态田园风光,是宜宾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纳入整体保护。
西优
强调对西部城区尤其是传统城区的全面优化提升。
三江口周边的老城、旧州、南岸、白沙等组团是传统意义上的宜宾城区,承载大量人口与产业,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由于撤地设市较晚、规划建设相对滞后等原因,目前城市功能布局亟待调整完善、城市环境品质整体欠佳、历史文化遗存遭受破坏威胁、城市风貌特色逐渐丧失,规划必须对传统城区进行全面的优化提升。
保护老城冠英街、走马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各级文保单位;保护历史城区的山水格局、城址轮廓、街巷格局、重要景观视廊等,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
结合新区建设,疏解并优化提升老城;南岸结合CBD建设进行整体改造提升;旧州结合五粮液打造具有酒都特色的城市组团;白沙利用天原化工外迁改造机遇全面推进新城建设。菜坝机场迁出后,有序开发菜坝组团。
南北贯通
强调南北贯通的联系,加强与区域腹地的对接,减少老城的向心性交通。
向北发展,主要依托旧州组团向北推进,提升旧州地区的门户地位,对接成都方向发展,提升城市服务。象鼻地区充分利用一步滩货运组织优势,在城市北部发展工业与综合物流。
向南发展,主要指天柏组团与赵场组团的南向拓展。天柏组团及拓展功能区将成为向南对接攀西、服务向家坝的桥头堡;赵场组团结合成贵高铁站场建设契机,打造新兴功能区,形成城市新中心,并向南发展南部新区。
集约高效
依托各自组团的文化、产业、枢纽、生态等优势发展基础,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提高综合利用效率,集约高效发展。
各有侧重
针对带型发展,采取“同时发展、各有侧重”的方式,从空间上实现从单心辐射型向带状多组团开放型的发展转变。
空间发展理念:文化串城,产城互动
文化串城、江山入城
突出文化名城保护和文化元素对城市发展方向的核心引领作用,以宜宾老城和南溪老城为东、西文化核心,李庄古镇和南广古镇为中间节点,形成串联起宜宾整体发展的文化纽带。将空间发展重心转向翠屏和南溪之间的长江北岸地区,从根本上释放名城保护的压力,并保持两镇城绿相融的田园风光。
以资源约束和生态保护为前提,严格保护和控制区域生态环境;以自然山水和生态绿地为本底,促进城市与长江、金沙江、岷江以及七星山、催科山等自然山水格局的有机融合;充分尊重“江山入城”的特征,以主要山体和水系走廊为隔离划分功能片区,在不同片区内再结合行政区划和二级走廊确定组团单元。
产城互动、三位一体
宜宾的现实特征与问题决定了以后的新区和新城建设中应努力避免功能单一的带来的城市弊病,应强调功能的复合和职住平衡发展,规划强调“产城融合”的先进理念,促进产业与居住、公共服务等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协调互动。产业用地、生活用地的就近和均衡布局,提供多元化的居住社区和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三位一体协调发展。
集约高效、组合发展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强调片区、组团发展的集约性,按照组合型城市的理念组织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加强各片区之间的专业分工和功能协作,形成各片功能互补、联系便捷、特色鲜明的功能区;同时处理好老城文化保护与新的功能拓展区的关系,形成既生态又高效的创新型山地城市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