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撤县建区一年多来,社会事业和经济建设取得了稳步发展。今年1-9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06亿元,同比增长9.1%;地方财政公共收入7.79亿元,同比增长20.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76亿元,同比增长1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21亿元,同比增长14.2%,全市排名第一。
2014年1月5日,在达川区第一次党代会上,根据达州市的总体发展战略,达川区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制定了切合达川区实际的发展目标,建成“达州中心城市核心极”和实现“产业强区、城镇兴区、基础固区、文旅靓区、法治安区”的“五区目标”,建成“川东北经济强区”。
目前,聚精会神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已成为达川全区122万名干部群众的共识。
“三大战略”激活发展新动力
2014年以来,达州市达川区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围绕“三大战略”、“五区目标”,激发全区发展新活力,推动全区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在确定自身发展定位的基础上,达川区明确自身的三大发展战略是推进“一核两副三片多极支撑”战略、推进“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战略、推进“改革开放创新促进”战略,奋斗目标是实现产业强区、城镇兴区、基础固区、文旅靓区、法治安区。
在推进“三大战略”中,达川区以“一核两副三片多极支撑”为总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为路径、“改革开放创新促进”为动力,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推进“一核两副三片多极支撑”战略。“一核”就是提升主城区发展这一核心。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达川区主动将城市建设融入到达州市建设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的征途中,做好城市建设发展和经济发展两篇文章,推动主城区领先发展,突显城市发展的驱动效应。
“两副”就是壮大发展达川工业园区、亭子新城两个城市副中心。围绕实现产城一体发展,加快建设达川工业园区,到2017年将达川工业园区建设成为面积超10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超100家、年总产值突破200亿元的全省两化互动、产城一体示范园区。同步规划实施亭子新城建设,尽快启动建设雷音铺隧道,推动主城区与亭子新城一体化发展,将江阳等地建设成为城市休闲花园。到2017年把亭子新城建设成为面积超5平方公里的宜居宜业宜商现代化城区。
“三片”就是大力发展三大片区经济。一是高水平建设南部产城一体示范区,重点发展工业经济、农副产品加工和设施蔬菜。二是加速建设西部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重点发展优质粮油、生猪、柑橘产业和旅游业。三是大力建设东部农业经济发展示范区,重点发展优质粮油、特色水果和旅游产业。
“多极”就是大力发展多样化的镇(乡)域经济。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分别制定支持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乡镇、三大片区乡镇、中心场镇与偏远乡镇发展的指导意见,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工业强镇(乡)、商贸重镇(乡)和文化旅游名镇(乡),形成支撑达川跨越发展的多个增长极。
推进“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战略。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全面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城市整体竞争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
坚持两化互动,着力促进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把达川工业园区作为产城融合的样板区进行建设,同步规划园区和新城,同步实现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以产业支撑新城发展。发挥信息化在“四化”中的先导作用,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工业发展、新城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切实提高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质量。
坚持城乡统筹,加快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科学定位、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形成和谐相融、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形态,促进公共资源、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和南部、西部、东部三个片区之间均衡配置、自由流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推进“改革开放创新促进”战略。改革促进,就是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全面深化改革,用改革的思想和改革的办法去解决发展中的难题。着力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环节、规范审批行为,将改革的精神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开放促进,就是在全方位、全领域推动区域全面开放,用开放的观念推动发展。牢固树立全域谋划开放布局的理念,加快构筑和完善以城市和产业园区为支撑,由城市中心向四周梯次推进的全域开放格局。
创新促进,就是加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突出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的战略合作,加快培育“创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发展壮大更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五区目标”引领发展新跨越
今年以来,达川区坚持把实现“产业强区、城镇兴区、基础固区、文旅靓区、法治安区”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全区干部群众,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驰而不息地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产业强区:努力建设川东北经济强区
工业强区战略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现代服务业活跃发展,达川工业园区、达川商贸物流园区、河市物流园区三大园区基本建成,以新型工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构建,全区经济总量步入川东北地区前列,全面建成“川东北经济强区”。到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5:57:28。
达川区坚持抓产业、调结构,促进经济平稳增长。一是工业经济稳步增长。1—9月,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76亿元,增长11.1%。工业园区二期生态旅游区6.5平方公里和南部机电园6.7平方公里控规编制全面完成,1200亩“七通一平”、贝家鞋业、永兴大道和顺祥路等项目加快推进。二是农业经济蓬勃发展。百节乌梅﹑双庙蔬菜、石梯水果三大科技示范园初步形成,优质粮油、蔬菜、水果等五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建设常年蔬菜基地2.85万亩,新建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39个,新培育市级龙头企业2家(达县鼎源大米加工厂、达州恒昌粮油有限公司),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9家,新注册家庭农场23家。三是商贸物流繁荣活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21亿元,增长14.2%,成功举办“首届秦巴地区农业机械博览会”。培育年销售额上亿元、纳税300万元以上企业5户,规模以上物流企业4家。开工建设乡镇农贸市场2个(百兴、南岳)、竣工2个(五四、大堰),完成城区农贸市场整治提升12个,其中5个通过市级达标验收(三里坪、南贸、天和、金港、华星)。达川商贸物流园区成功申报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秦巴物流园区1期450万吨货场项目顺利实施。
目前,达川商贸物流园区、达川工业园区、河市物流园区三大园区加快建设,达川区正加快建成“川东北经济强区”。
城镇兴区: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指数
城乡规划水平全面提升,中心区域控规覆盖率、乡镇规划覆盖率、规划执行到位率达到3个100%。城乡风貌得到有效改观,城市形象总体策划、城市色彩风貌规划和重要节点城市形象设计全面完成,一批城市综合体建成投用,将达川建设成为山水园林生态宜居城市。到2017年全区城镇化率达到47%。
达川区坚持抓统筹、增后劲,不断拓展城乡空间。一是城乡规划不断完善。启动亭子片区控详规划编制,完成小河嘴片区控详规划、河市片区控详规划、达川工业园区二期和三期控详规划、石板片区与经开区无缝衔接总体规划编制和商贸物流园区控详规划调整。二是城乡建设步伐加快。三里坪、翠屏山等城市新区建设有序推进,金南大道、雷音铺大桥等城市主干道和重要桥梁建设前期工作步伐加快,县职高人行天桥建成并投入使用,启动城区休闲广场规划建设5个、建成1个(侨兴休闲广场)。开工建设幸福美丽新村7个(木子双修、石梯愉活、金檀南泥、赵家石垭、双庙南岳寺、亭子青云、万家三星)。三是城乡面貌明显改观。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扎实开展创卫整治攻坚行动、城区环境容貌秩序集中整治和“五治”工程,整治突出卫生问题1000余处,纠正各类乱象7000余起,拆除违法违章广告1万余平方米。
全区“三河一江”水质稳定,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95%以上,5个省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双庙、麻柳、大风、金垭、景市)。
基础固区:城乡发展提档加速
“四横六纵”交通网络建设完成,内外通达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初步构建。建成以骨干水利建设为重点,以整治维修建成工程为依托,大中小微综合配套的水利体系,形成传统水利向现代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型的良好格局。加快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建成以电网建设为重点的安全稳定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到2017年全面形成区镇(乡)1小时交通经济圈。
达川区坚持抓项目、强支撑,夯实筑牢发展基础。一是交通建设加速推进。G210线达川段大修工程、河新路建设和达开快速通道建设前期工作顺利推进,G542线杨家桥等3座桥梁整治顺利完成。二是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招商引资实现到位资金46.25亿元,开展小分队招商20次,新签约广东东莞亿佰家百货商场、浙江乐丰标准厂房建设等重大项目25个(10亿元项目5个),签约资金169亿元。三是水利基础更加扎实。石峡子水库初设已获省发改委批复,8个场镇自来水厂建设已完成工程量的70%。明月江供水工程、3个中小河流治理及“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进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