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和贸易大国,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物流大国。铁路货物发送量、铁路货物周转量、港口吞吐量、道路货运量、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电子商务市场规模、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里程等均居世界第一,航空货运量和快递量居世界第二。物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最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之一。
2014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达140亿件跃居世界第一,同比增长52%,最高日处理量超过1亿件,业务量从2006年的10亿件增长到2014年的140亿件。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战略。“互联网+”是什么?简言之,就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结合,如金融、汽车、交通、教育等,从而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比如,如日中天的电商,就是“零售业+互联网”。这种结合已实际发生,许多企业成为了先行者。未来,“互联网+”所带来的驱动力将不可小觑。
然而,当“互联网+”与传统的物流行业相结合,会给传统物流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呢?能否创造一种新的互联网物流生态?“互联网”和物流的结合产生的巨大效果首先在股市上反映了出来。
在A股市场,物流行业不是资本瞩目的焦点。但是,当“互联网+”与物流行业相碰撞时,物流行业的想象空间随即打开。今年以来获资本青睐、引舆论热议的要数转型互联网物流供应链的怡亚通,搭乘“互联网+”的时代热风,怡亚通在资本市场上风生水起,各路资金疯狂涌入,年初至今怡亚通涨幅约达300%。
对于很多民众来讲,“互联网”和物流行业属于比较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互联网”和物流结合到底能带来什么影响,那么,网上购物对于民众则要好理解的多。
其实,网上购物正是“互联网”和物流相结合的一种方式。
无论是淘宝、京东,还是时下火热的微信营销,这些都是“互联网”和物流相结合的产物。
然而,对于线上购物,很多人都深有体会:下单容易,物流配送也算及时,但体验不足,如果遇到“双十一”这种购物节,物流配送也无法能够保证及时送达。也就是说,与实体店购买相比,电商忽视了消费者的体验服务。
面对速度和体验的双重需求,线下的传统物流业需要推行信息化转型,实现物流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升级发展,成就物流业的“互联网+”策略。用信息化推进转型升级不能只为了做好物流服务、解决快的问题,而是如何用互联网思维、信息化技术来改造传统物流产业,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积极响应电商带来的新需求,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物流生态。“互联网+物流”的模式显示出了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今年4月,中国铁路货运网站正式上线运行。主要业务为:提供铁路货运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大宗物资交易服务,支持煤炭、矿石等11个品类物资在线交易并提供配套物流服务;提供小商品交易服务。
截至目前,在该平台注册的企业已达6456家,累计成交量1129万吨,交易金额39.92亿元,其中,1044万吨选择铁路物流服务,网上业务发展迅速。
此外,在“互联网+”背景下,市场不集中、信息不对称的物流行业受到技术和资本的关注,新的竞争者不断进入,以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行业,推动行业转型变革。
2015年1月,“云鸟配送”获得由经纬中国、金沙江、盛大资本联合投资的1000万美元A轮融资。1月初,同城快件限时速递移动互联网平台“快收”宣布完成300万美元天使融资,投资方为策源创投。3月21日,全国智慧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物流派”APP在京启动。4月,中储智慧运输物流电子商务平台正式上线。2014年底获得新一轮超过7亿美元融资的滴滴打车,业务领域将向同城物流、移动零售、智能公交等延伸,打造多端出行平台。“互联网+”给物流这个传统行业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对于“互联网”如何与物流相结合,有人这样认为,建立一个物流信息平台,就是将“互联网”与物流相结合了。
而车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亚夫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互联网+”时代,所谓“互联网+物流”并不是简单地将互联网当成一种工具,而是真正从互联网的角度去看待传统产业。单纯地建个网站、开发个车货匹配的平台、做个APP发布一些信息其实并未解决物流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只有顺应互联网发展模式,利用平台化发展优势,在智能匹配、运营监控、金融车后等方方面面实现资源共享,物流大数据、足够的资源合作,才能实现整个物流生态圈良好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