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上空“穿城风”畅通无阻,把城外的新风引到城里来,把雾霾、污染物或热量尽可能吹走。7月5日,“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规划建设新举措”新闻发布会在成都召开,成都的规划之变,也将让1600万成都人的生活发生变化。
在成都的最新规划中,成都将打造“8+X”条城市通风廊道,为成都上空安装上“新风系统”,让市民在秋冬季尽量远离雾霾。
那么,成都的风来自哪里?通风廊道路径上的建筑会有哪些方面的管控?成都古代的自然风道是如何设置的?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瑛对此作出解读。
A 引风来
“8+X”通风廊道
促进郊区生态冷源与城市中心连通
8条一级通风廊道和多条二级通风廊道,构成了成都“8+X”城市通风廊道体系。按此规划,成都确定将在东北和西北处的城市主导风向上,规划8条500米宽的一级通风廊道及若干条二级通风廊道,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打造成都头顶的“新风系统”。“此举就是为了改善城市的通风环境,缓解雾霾。”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瑛介绍,风是打破不利气象条件的“动力”。在秋冬季节,成都的地形和气候特点,不利于污染物排散,“等风来”或是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收效最快、成果最显著的一种除霾方式。不过这种“靠天吃饭”的除霾措施缺点也很明显,比如间歇性不见风的踪影、千呼万唤不出来等。还有一点是,因为城市的建筑物比较密集,有的时候风遇到拐角,可能就过不去了。
在成都市规划管理局的示意图上可见,宽达500米的8条一级通风廊道整体呈西北、东北至南方向,覆盖全域范围。进入中心城区后,分散为若干条二级通风廊道穿城而出,一直延伸到天府新区。“一级廊道从生态地区进来,主要把大的风力资源引入城里来,再通过二级廊道,在城市里面进行贯通和分配。”张瑛解读,这些通风廊道大都依照现有的山脉、河流、绿化带布局。“主要目的是促进郊区生态冷源与城市中心连通,改善城市风环境和热环境。”具体说来,一级通风廊道的选择,是基于发展组团之间的格局,比如新都和郫都区之间有生态地带,可据此规划一处巨型通风口。二级廊道,主要位于中心城区,会选择尽可能具有较强通风能力的区域,如河道、公园、绿地、道路及一些低矮分散建筑群等,通过把这些区域连通,促进冷热空气流动交换,避让绝大部分能够形成阻挡效应的建筑物。
B
风穿城
北边进南边出
严控风道内建筑高度、密度和布局
“通风廊道的规划,就是要保证风能从东北、西北方向进来,顺利从城市南面出去。”张瑛说,为了让风轻松通过,成都市将对廊道内建筑的高度、密度和布局形式等方面强化管控。张瑛介绍,在廊道宽度上,要求一级通风廊道宽度不小于500米,二级通风廊道宽度不小于50米。主导来风方向的第一排建筑,密度不应大于30%,建筑间口率不宜超过70%。除此以外,布局形式上宜采用利于形成贯通性通风廊道的建筑布局形式。建筑最大连续展开面宽不宜大于80米。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城市通风廊道的概念和应用早在上世纪中期就出现了。德国等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将通风廊道引入城市规划的实践。而亚洲对PM2.5颗粒的排放标准要求最严格的日本东京(每天最高不超过35微克,全年平均不超过15微克),早就建立起了山、谷、海、陆、公园结合的五级通风廊道系统。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通风廊道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城市规划和建设者的重视。近年在北京、武汉、福州、南京、杭州等国内大城市,都有了城市通风廊道的研究规划。
根据武汉市已有的成文数据显示,该市的六条生态绿色走廊(风道),使中心城区的夏季最高温度平均下降1℃到2℃。
此外,“城市通风廊道”主要应用于风速比较低、静风程度比较高的城市,对于一些本身就风速很高的城市,再设计城市通风廊道,则很有可能出现风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