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的“双十一电商狂欢”,在业界争论比较多。首先,必须承认电商组织商流的巨大能力,在这件事中得以充分体现。2012年轻而易举就191亿,每天4000万的订单,增长速度非常快,动员商流的能力非常大。但其中存在的问题是,这种方式可以持久吗?会不会有越来越多的脉动和高峰集聚?
从物流角度来讲,我不太认同这件事。物流的发展最初动因是解决“牛鞭效应”的波动,这种波动有客观因素,但千万不要主动去创造。如果为了促销,为了降价,人为地制造波动的话,我觉得不可取。就像春运非常难解决,但这是有历史文化背景的,难以取消。如果再制造两三个“春运”,这个生态链的均衡就无法解决,一定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就这个角度来讲,双十一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层面是供需的调整。物流产生来自于供需双方对物品的时空差距,所以需要仓储与运输,这是最基本的矛盾。但是,解决此矛盾并不只是物流的事,可以去调整,使生产节奏和消费节奏一致,使产地和销地更接近,这是最大的效益,最能够降低物流成本。
第二层面是在产业格局不变、供需矛盾已有的情况下,通过物流的网络布局和流程设计来解决。
第三层面是网络和流程解决后,在作业层面上去管理优化车、人、制度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层面,即供需矛盾通过自己的供需调整去解决物流的差距。然后才是第二层面,通过物流网络布局物流与流程设计来解决。最后是从作业层面,去提高效率和减少误差。
从长远来看,应该减少电商的不稳定不均衡性带给整个社会产业链的矛盾,而非去扩大它。否则一旦不可持续,会出现很多问题。
对于物流企业而言,不要认为这是一个大方向,从而就盲目地去适应它。盲目的适应会付出高额的物流成本,这些成本最终体现在电商的服务价值上会降低,这是客观规律。
基于这个规律,物流需要与电商共同探讨长期发展的规律,从而建立相匹配的物流体系与营销策略,形成生态链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