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策解析 >  精彩观点
争夺农村市场的三个土办法
来源:比特网 发布时间:2015-04-18 浏览数: 标签: 四川物流 农村电商 物流政策解析

  电商下乡被认为是2015年一块处女地,虽然电商逐步在农村县乡普及,但总体看,还缺乏系统性思路和战略,无论是京东还是阿里,都是在战术层做文章。一号文件提出,企业可参与电商平台建设,这是一个重大利好刺激。但要抢下农村市场这个大蛋糕还是要用入乡随俗用土办法。

 

  这是因为农村市场与一二线大城市,存在着天壤之别。之前,很多人理解,只是农村消费方式、行为习惯和购买力、配套设施上的差别,但实际上这种差异表现得更多层次。电商们应该放弃过去在城市里发展用户、推广产品的方式,甚至与农村消费者打交道的方法也要改变,特别是要学会入乡随俗,拉近与农村消费者间的距离。因为农村用户有天然的隔阂,沟通方式、手段都很关键。

 

  其中有两点:一是善于调动本地人和资源,不能一股脑地往上冲。这方面,阿里的淘宝村是自发形成的,淘宝站在高处引导,反而能形成活水。同样,京东提出来的“乡村推广员”和县级服务中心、京东帮服务店的思路,也比较接地气。所以说,互联网企业介入农村市场,都要转变思路,要学会调动本地的人员和资源,让他们成为宣传员、推广员、信贷员,一身肩多责,培养县乡、农村里的意见领袖或积极分子,播下这样的种子。而不是设定一些岗位,派驻人过去,因为这样是行不通的,存在沟通障碍,缺少对话基础。

 

  二是要采用更灵活的机制,避免水土不服。乡村市场在推广渠道、玩法上都不同,机制、手段上更应该灵活,要利用镇村广播、墙纸、横幅和村务公开栏等土办法,亲和力更强,又能节省成本。这也是为什么百度、京东、淘宝、腾讯等一进农村,都去贴标语、喊口号,用朴实上口的广告语的原因,这就是用户痛点,也是互联网思维的体现。

 

  在农村地盘上,阿里和京东最具代表性,也很明白农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跟随效应”,一家有了好路子,很容易在一个村子里复制开来。数据显示,全国已发现的淘宝村数量由2013年的20个增至211个,网店达到7万家以上。而京东截止目前已发展了1000名的乡村推广员,2015年会突破1万名,这相当于安插到农村市场里的活性因子,能充分激活农村电商的活力。

 

    更多精彩点击政策解析

分享到:
上一篇:营改增后公路货运企业税负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下一篇:发展农村物流需加快完善基础设施

市州分站

网站链接

版权所有:四川省人民政府口岸与物流办公室 技术支持: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网站维护:四川省物流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 4008033669 网站留言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40236 蜀ICP备12000086号-1 www.scswl.cn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单一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