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子商务是转变农业产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自启动国家第二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工作以来,北川县依托天然绿色食品特色农业基地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探索电商扶贫模式,将发展电子商务与实施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扎实推进电子商务扶贫工作,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对推动创业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加快脱贫奔康的重要作用。
一、构建电商服务网络,夯实电商扶贫基础
1、积极构建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站点。在县城设立电商运营中心,集产品展销、双创孵化、电商培训、物流集配等功能为一体,挖掘本地特色优势产品,打造北川造产品O2O体验中心,开展网销产品信息采集、加工分销、售后服务,为从事网络创业和服务的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服务、营销推广、管理咨询等服务。在乡镇设立电商服务站,完善服务站代购代销、分级包装、物流中转等功能。在行政村设置电商服务点,为农户提供网购网销、信息咨询、商品包装等服务。
2、搭建物流配送体系。通过和阿里巴巴、邮政公司等大型电商物流企业合作,建设1个县级物流仓储中心,培育2-3家快递物流配送企业,整合城乡客运班车、快递企业等资源,搭建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体系。基本实现快递到乡镇、配送到村,物流成本大幅下降,初步形成效率高、损耗低的县、乡(镇)、村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到2016年,实现包裹从县仓储中心到村1日内送达。
3、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宽带乡村”项目建设,推进宽带网络光纤化改造,支持偏远乡村宽带建设和运行维护,逐步建立起覆盖县、乡镇、村的农村信息网络。
二、打造电商畅销精品,推动产业扶贫进程
围绕“一个乡镇培育一个电商畅销精品”部署,引导和推动农特产品生产市场化、标准化、组织化、规模化,形成北川网销系列产品,挖掘产品特点、卖点,打造北川特色电商品牌。组织涉及农产品生产加工的企业、专合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家乐等与本土平台开展商品预售、包销等供需对接服务,依托平台整合资源进行销售,或利用三方平台开设网上旗舰店或专卖店,推销农特产品和农村休闲旅游,拓展网上市场,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培育和引进熟悉电商营销、具备产品设计改造能力的创意企业,按照有特色、可包装、易保存以及方便快捷等要求对农产品进行包装营销。
三、培育本土电商平台,储备电商扶贫后劲
实施“旗舰平台”培育计划,积极引导,加强宣传、推广、扶持力度,围绕我县优势特色行业,在与淘宝、京东、邮乐购等知名平台合作基础上,培育本地涉农电商平台。把大农汇、农二哥纳入推广计划,将其打造成为省内知名的生鲜农产品电商平台。依托本土平台,对该县中羌药材、生态猪肉、放养土鸡、白山羊、土蜂蜜、红心猕猴桃、高山蔬菜等农特产品进行整体品牌包装、营销推广和交易服务,全面打通“农产品进城”通道,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四、加强电商宣传培训,强化电商扶贫功能
1、营造浓厚电商氛围。通过北川电视台、北川政务网、北川手机报、“大爱北川”微信公众号、北川吧、各类报刊、户外广告、标语、宣传单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报道。召开专题会议,走进村落院落,持续营造电商发展氛围,普及电商基础知识,不断提高网民数量和层次,积极引导贫困户利用电商就业和创业。
2、抓好党政干部培训。组织县级领导和相关单位负责人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经验;通过中心组学习、单位内部学习及专题讲座等方式,组织学习电商基础知识和中央、省、市相关政策,不断强化干部互联网思维。
3、抓好电商技能培训。组织农村创业青年、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企业负责人、大学生村官、退伍军人、乡镇电商工作人员等进行技能培训,普及电商基础操作技能;围绕“一个村社培育一名电商经营人才”部署,制定电商人才培训专项计划,采用“理论授课+实践操作+实战观摩”教学形式,重点培训网上开店技巧、平台操作、品牌建设、微营销、创意设计、营销技能等,提高农村电商运营能力;全县93个贫困村电商经营人员和第一书记纳入重点培养对象,鼓励贫困村通过电商渠道销售本地特产,促进贫困户产业发展。
4、抓好电商人才引进。通过专门的人才鼓励政策,着力引进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提高我县电商应用水平。
五、整合扶贫政策资源,创新电商扶贫机制
整合各项扶贫政策资源,从免费培训、扶贫贴息、小额信贷、信息服务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支持贫困群体、残疾人从事电子商务,优先安置贫困户到电商产业港落户创业,为他们创造便利的创业条件。在扶持就业方面,广泛开展贫困户电商技能培训工作,开展贫困群体专题培训,对已建档立卡的贫困子女参加电商培训获得技能证的,支持其通过电商平台创业、就业。
更多精彩点击政策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