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现代物流协会成立于2014年5月6日,目前拥有会员单位33家。协会成立后,对宜宾的物流企业进行了调查走访。初步数据显示,目前宜宾市不同规模的物流企业共约600至900家,具体数据尚未确定。其中较为大型的企业均加入了物流协会。
根据调查结果,下文将对宜宾市各类运输方式、园区建设、城市区域配送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阐述。
一、各类运输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 公路运输方面
宜宾市大部分物流企业还属于“点对点”的单纯的运输服务,不具备深层次的流通加工能力,而这样的方式入行条件低,造成市场上有众多的小车队存在,并以经营成本低的特点来挤压对手。这种打价格战的恶意竞争方式扰乱了正常市场,严重影响了行业秩序,并且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利润。
另一方面高附加值仓储、配送、包装等第三方外包服务刚刚起步,虽然多家大型物流企业都在向着这个方向转型,但是截至目前为止,改革完成的企业不是很多。原因首先在于当地企业对物流的认识还停留在“拉货”“送货”的阶段,现代物流的价值还没有凸显出来。另外货源企业对于非自持物流存不信任性态度,因此将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等交给第三方物流的企业非常少,导致整个第三方物流业的非良性循环。
在国内干线运输方面,各个企业独自为战,分别都开通了到全国主要城市的线路,造成线路重叠较为严重,没有实现资源整合。受时间因素影响,部分干线车发出时配载量甚至不足70%,甚至用“小车”去跑干线长途,并没有在同行之间达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而是以竞争者的身份来争抢货源,大大的增加了企业成本。
(二) 水路运输方面
宜宾是万里长江第一城,岷江与金沙江在这里汇成长江,水运资源得天独厚,在2009年航道疏理工作完成后,宜宾成为长江上游最后一个可以常年24小时通行3000吨级船舶的城市,但是近几年来宜宾的水运市场受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整的影响较为严重,在集装箱业务和散货业务方面呈两极化发展。
散货方面,宜宾水运市场主要货物为煤炭、磷矿、石英砂等矿产资源,受国家限采令的影响,各类矿物开采量大大下降,煤矿等仅能满足当地火力发电厂的需求,用于外销的煤矿减少,通过水路运输的量几乎接近为零,而磷矿和石英等矿石的运输量也降低至原有的一半左右,造成了目前宜宾散货市场运力远远大于运量,为了争抢货源,企业之间打起了价格战,以宜宾-上海为例,每吨价格从最好的时候的170-180元跌至了目前的70元左右,且油料成本、装卸升本、员工薪酬不断上涨,大部分水运企业在散货业务上面处于亏损状态,有的水运企业已经停运了部分船只,避免更大的亏损。
与此同时,在集装箱业务上面,宜宾利用自身优势,业务量突飞猛进。在川滇黔地区与多个货主企业、货代、航运公司、物流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集装箱吞吐量连年翻番,从2011年的8057标箱到2013年底超过6.04万标箱,年均增幅超过180%。今年1-9月已经达到6万标箱,有望在年底达到9万标箱。近期宜宾港已经开通了直达上海的班轮,大大节约了航行时间,再加上本身相较于公路运输的成本优势,吸引更多客户通过宜宾港出货,由此也可以看出物流行业标准化的发展前景。
二、园区规划存在的问题
宜宾市物流规划中在各区县共规划了11个物流园区,引导当地物流企业进驻园区,但却存在多个企业在同一片区内重复建设功能接近园区的问题。以宜宾临港物流园区为例,目前了解到的已有多家物流企业在该规划区内建设了自己的物流园区,功能定位大致都以干线运输、车辆集散、水陆转运、仓储功能为主。规划区内大量物流企业各自打造的园区扎堆,如果在后期的区域分配及功能分划没有做好,那么园区之间将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竞争,反而不利于区域整合。
三、城市及区域配送存在的问题
根据前期调查,宜宾市物流企业虽然规模达到600至900家,但50%-60%是从事传统业务的小微企业,他们的配送范围是市-县-乡镇。这些企业之间虽然各自之间的区域分划较为明确,但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集散地一直是处于宜宾市西郊批发市场旁边(西郊-两路桥地块),严重影响了市区形象,且长期造成区域(西郊、沿江路、两路桥路段等)交通拥堵情况,不利于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而在城市配送方面,除了基本的快递业务以外,目前宜宾市区的商超,家居,家电等配送任务大部分是由各型小货车、三轮车等非专业物流公司承担的,连传统的搬家业务也被这些个体严重挤占。而这些非专业的物流公司,在安全性以及专业性方面都有所不足,并对市容市貌有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