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扶贫,是什么?
电商扶贫,是我国互联网时代扶贫方式的一种创新,可用“互联网+扶贫”来表示,其主要内涵是政府帮助扶贫对象通过开办网店等电子商务的方式达到减贫、脱贫目的的一种实践活动。近年,电商扶贫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作为一种新手段、新方法,备受关注和青睐。但如何让电商扶贫迎风起舞,并成为精准扶贫的一把“新利器”,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摸索。
“电商扶贫”是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的体现,是“互联网+”战略背景下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创新举措。实践证明,电商扶贫不仅为农民直接进入市场打开了另一扇门,而且也带动了当地区域经济的升级发展。可以说,电商扶贫大有可为。
当前在电商扶贫领域,从政策设计,到基层试点,到连片部署,再到社会动员与组织创新,一系列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电商扶贫这种扶贫方式新的突破一触即发,新的局面呼之欲出。当然作为“互联网+扶贫”这场变革的主体,贫困农民能否接受互联网的洗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农人”,是互联网与扶贫真正实现深度融合的关键。
以电子商务创新方式扶贫
电商扶贫,即电子商务扶贫开发,就是将今天互联网时代日益主流化的电子商务纳入扶贫开发工作体系,作用于帮扶对象,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改进扶贫开发绩效的理念与实践。
将精准扶贫与电子商务结合,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深入推进“电商扶贫”,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互联网+扶贫”,或许正是改变山区贫困落后面貌的捷径。现阶段制约贫困地区农业电商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传统农业购销模式、思想观念的惯性,以及人才的严重缺乏。现在关键的短板是人才储备明显不足,农户对电子商务的认识还跟不上,对互联网思维下的现代营销方式仍然比较陌生。四川物流认为,当下,最主要就是为贫困地区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提高贫困群众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从而引导更多的贫困人口参与电商创业实践。
电商扶贫首先要拓通道,解决网上交易的通道问题;其次要通过大量的培训,培育一支推动电商扶贫的网络大军;再就是要强体系,不仅是供应链体系,还有推进体系,服务体系等等。最后,优化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这是电商扶贫的任务。
助扶贫:让贫困户走上电商致富路
案例1
立足“一村一品一店”模式,京东通过为贫困地区开辟线上“中国特产”频道、地方特色馆等形式,助力地方自有品牌的建立。十三五期间,京东将与各级政府部门及合作伙伴一道,致力于打造50个“互联网+扶贫”示范区,树立200个贫困县示范试点,建立200个贫困地区线上地方特产馆,在25000个村打造“一村一品”生态。截至2016年一季度已有30个贫困县特色馆上线,如贵州丹寨馆、黑龙江兰西馆、安徽岳西馆等。
四川广元市苍溪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世界红心猕猴桃原产地、有“中国红心猕猴桃之乡”的美誉。2015年京东与广元市苍溪县开展合作,首届线上红心猕猴桃节于9月16日上午8点整正式启动,仅仅用了36秒,5000件猕猴桃就一抢而空。9月17日,6000件猕猴桃汁只用28秒即被抢购一空。两天促销期京东广元馆独立访客达100余万人,总浏览量达600余万人次,总销售量接近500余万元。
案例2
建行以善融商务企业商城电商平台为精准扶贫的载体,在开展公益扶贫的基础上,加以电商扶贫的新理念,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做好精准扶贫的加法,将金融扶贫工作不断扎实稳步推进,助力打赢2020年脱贫攻坚战。
2015年9月,结合甘肃定西马铃薯产业特色,建行以善融商务为平台,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共同举办“善融西部行交易撮合会”营销活动,为客户牵线搭桥、创造商机、撮合交易,并提供配套营销费用支持,帮助贫困地区企业及特色产品扩大销路;参与此次交易会的商户近150户、采购商95户,供采双方现场达成意向交易近5000万元,促成线上交易近700万元。
“互联网+”与扶贫的融合将带给扶贫工作巨大的模式变革。电商扶贫,政府的协调是很关键的,尤其在贫困地区,电子商务缺意识、缺资金、缺能力,政府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
电商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历史任务,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不断地发力。
巴中市出台《电子商务扶贫专项方案》
《方案》提出,以全市69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为重点对象,以构建电子商务四级服务体系为载体,通过实施“万人千村”培训工程和“百千万”工程,打通城乡工业品和农产品双向快速流通渠道,实现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到2017年,全市所有贫困村实现利用电商销售当地特色产品,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长20%以上,贫困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到2020年,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长30%以上,达到400亿元,贫困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