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召开的第五届京津冀晋蒙政协区域经济发展论坛上,与会的华北五省区市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物流公司负责人一致认为,我国物流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物流成本过高,亟须打破区域划分的桎梏。
据报道,我国物流成本与的比率约为18%与欧美8%至10%的平均比例相比,较为落后。某种程度上说,物流成本与GDP的比率如果较高,表明资源要素自由流通程度还不够高。现代经济分工是如此细密,极少有哪一个产业可以局限于一地开展,跨行业、跨区域已成普遍现象。现代物流业的崛起,正是经济分工组织细化的表现,如果物流成本压不下去,社会的经济活力就要受到牵制。
以前的企业通常有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现在则多半交给了专业的物流公司,生产、运送实现了分离。物流公司本质上是跨区域的产业,运送体系要做到最优化,就必然要在全国铺设无障碍的物流网以及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尴尬的是,这个最需要全国“连锁”的行业,现在却最难以“连锁”。尽管各物流公司以分包业务的形式在全国开展服务,但行政壁垒又将之层层肢解,无障碍路网、一体化的物流管理体系始终难以形成。
行政壁垒体现在很多地方,譬如重复性征税、路桥费,等等。当然,也有无形的行政壁垒。现在的城市大搞基础建设,努力服务于地方发展,但对于“借路”的货运车辆均表现得比较冷漠,不仅吝啬于提供方便放行的条件,而且执法相对苛刻。当初关于一个西葫芦从产地运到市场涨价20倍的报道,已经说明了这一问题。另外,对本土、外地物流企业采取区别对待,也是无形中的行政壁垒。这种无形的行政壁垒,就是地方主义意识。
当国务院为物流行业带来政策的东风时,地方政府应主动承接这股东风,区域合作是很好的办法。以区域合作的方式打破行政壁垒,进而提供优惠的政策,给予行政力量的扶持,协助物流行业自身的一体化管理,物流行业就有望实现“大通关”。我们也相信,地方政府有区域合作的动力,合作不仅有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其好处最终会体现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上,这是利己利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