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配置效率低是中国经济的软肋,中国物流社会总费用是GDP的17.8%(日、美为8-10%),尽管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增加值以每年17%和15%的速度增长,但是真正反映物流业发展质量的是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是社会物流效率的体现。如果按照GDP中工业比重统计,我国物流费用在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周转一年仅1.62次(日本为7-18次),产品在自己手里几乎压了八个月,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相当于GDP的70%,资金效率低,企业盈利和资金积累能力非常弱,创新的动力和资金支持力度不足,制造业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弱。这种局面为物流业发展提出挑战。
就中国物流业而言,经历高速发展的十年,已经不能再复制产能扩张的发展模式,势必走入以供应链整合为动力、以效率为原则、以创新为手段的发展方式,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应用实现产业升级。物流业的产业价值不仅是实现物流活动的功能,更是优化供应链资源配置途径。要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物流业需要不断创新服务模式。
理念创新
创新是科学的思维与系统方法的结合,产业的系统创新包含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创新始于思维,成于方法和工具。创新既是自然科学与技术的活动过程,又是经济与管理的活动过程。
创新的种类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方面的“硬”技术创新;第二类是新生产方法(方式)、新组织、新经营管理模式、新市场、新过程和新服务的“软”技术创新即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共同目标都是要提高产品市场的能力和实现其市场价值,落实到经济效益的目的,两种创新缺一不可。
我们在谈到物流服务模式创新问题上,不可忽视创新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关注新技术为物流业带来的转变,带来的新产品、新市场,另一方面也要关注通过管理活动带来的系统结构的变化,如组织、程序、渠道、信息资源等要素结构的改变。管理创新往往在创新活动中被忽视。这就像一辆车的两个轮子,共同转动才能前进。
纵观工业发达国家走过的创新之路,在每一重要发展阶段,无不伴随着管理创新活动的大规模实践,通过管理创新使得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通过流程再造,资源的再配置,极大地释放了系统效率。从100年前的泰勒的科学管理,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像“铁锹实验”这样的工作方法研究,实现标准化、效率化的管理目标,到之后的福特流水线,丰田的精益生产,以及后来融合了信息技术的ERP、敏捷制造、服务型制造等都是管理创新活动驱动下的成功模式。这些在工业文明进程中的创新成果,对今天中国物流业产业升级依然具有较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值得物流同行深入学习和领会,也是我们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重要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