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我国食品行业冷链物流市场发展现况
依据国家相关部门提供的有效数据至09年,中国内地各类生鲜物品的年总产量已达七亿吨,冷冻食品的年产量在3000万吨以上,总产值600亿元以上。另一方面,截至目前,我国共拥有2500多家规模以上的肉类食品厂,年产肉类6000万吨,且产量以每年5%的速度在逐年递增;规模以上的速冻食品厂2765家,年产量超过一千万吨,并以每年20%的幅度逐年递增;规模以上冷饮业4000多家,年产量150多万吨,并以每年6.9%左右的速度逐年递增;规模以上乳品业2000多家,产量1000万吨,且每年以30%的速度在逐年递增;水产品产量4400万吨,且每年以4%的速度逐年递增。
此外,从消费需求来看,国内的消费者对速冻食品、乳制品、冷饮的需求正在呈现快速增长。其中,速冻食品德销售额已经连续多年在全国连锁超市的所售食品日用品中排名前列,乳制品消费的年平均增长率已达15%~25%之间,并居世界首位,而冷饮市场的需费需求总量也达到了260万吨,人均消费量2公斤/年。
面对如此等量齐观的数据,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食品、农产品企业开始关注冷链物流,而众多第三方物流企业也都开始转战冷链物流领域。
尽管目前速冻食品、乳制品、冷饮的消费需求提高得很快,但由于起步晚,重视程度不够,我国冷链物流发展水平和市场容量都同发达国家的水平有不小的差距。他告诉记者,“在冷链的规模上,日韩国家的规模是我们的10~20倍,而欧美国家也是我们的5~10倍;美国目前的冷库规模已经达到了2000万吨以上,而我国的容量还没有达到1000万吨,但我国的人口数量却已是美国的五倍。”
据了解,近年来,中国食品行业的冷链物流的年需求量就达到了1亿吨左右,而年增长率也保持在8%以上。与此同时,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冷藏、冷冻食品的消费需求,我国的冷库建设发展非常迅速,其中以长三角、江浙、湖北、山东、河南等主要水果、蔬菜生产区的发展速度最具代表性。
而根据专家的预测,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消费者消费品质的日益提高,未来10年内,我国的冷藏车年均增长将达到28%以上,冷藏库年均增长30%以上。
除了民营企业表现活跃外,看好物流市场的国有企业也不在少数。据了解,为了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中铁快运在早前就推出了小批量、多批次、保温、准时的“门到门”的全程冷链快递运输服务,而该公司一位负责人还曾预计在3-5年后,冷链快递业务将占到中铁快运年营业额的10%左右,达到10亿元。大型央企中粮集团在打造全产业链的同时,其冷链业务也正在起步,只是具体情况并不为外界知晓,而据了解,中粮集团对目前的冷链业务的发展并不满意,主要是其竞争优势并不明显。
其实,大型国有企业的优势还是更多集中在冷库资源上。据悉,国有企业控制着全国2/3以上的冷库资源,主要以大中型的冷库为主,大都始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
除此之外,来自台湾的顶新集团、大荣集团也已于多年前进入中国的冷链市场,只是在局部地区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而且多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其发展之路亦没有初料之顺利。巨大的差距即意味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事实上,正是因为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冷链物流才在近年成为各方必争之地。截至目前,我国从事食品生产、运输、销售的企业已达300多万家,其中,规模以上的肉类食品企业、速冻食品企业、冷饮企业、乳品企业的总数已达1万家。此外,药品流通企业目前也已达13万家,花卉流通企业近6万家。
但在国内冷链物流企业数量一片“繁荣”的背后却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小企业数量过多而规模以上的全国性企业数量偏少,大多数企业实力偏弱。以冷藏车的拥有数量上为例,大部分冷链物流企业的冷藏车拥有量在几十台左右,而规模以上的企业则是几百台,最高的已达到近800台。目前,而这些不同市场主体的参与也加剧了冷链物流市场的竞争,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冷链物流市场竞争已经出现了过度竞争的趋势。毫无疑问,市场竞争主体规模偏小将直接带来市场竞争无序、恶性竞争、资源浪费等诸多影响,从长期看,并不利于冷链物流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针对目前中国冷链物流市场的竞争格局,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正以各自的相对优势抢占着市场份额。张霁海分析认为,“冷链的建设需要很大的资金同时也需要较好的政策。总的来说,国有企业具有政策优势,民营企业具有灵活性和成本优势,而外资企业则具备资本优势。”
在中国的冷链物流行业短短几年的发展期内,外资企业一直扮演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看中了中国冷链市场的发展潜力,很多专业的国际冷链巨头纷纷来到中国,以期能够进一步地扩张其在全球的冷链版图。
外资巨头的蜂拥而至在让中国的冷链物流市场充满活力的同时,无疑也加剧了市场竞争。面对外资的快速扩张,不过业内人士却认为,“外资的资本、技术优势毫无疑问非常明显,但并不代表他们就能走得更远、更好。实际上,在打法、套路上,所有的企业都是一样的,关键就在于谁更熟悉水性,而这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我国冷链物流市场发展潜力探讨分析
从消费需求来看,我国消费者对速冻食品、生鲜物品、乳制品、冷饮等的需求正在呈现快速增长的势态。面对如此巨大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食品、农产品业开始关注冷链物流,而更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也都开始转战冷链物流领域。
行业分析师指出:近些年,国内食品行业的冷链物流就达到了1亿吨左右,其年增长率超过8%。与此同时,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冷藏、冷冻食品的消费需求,我国的冷建设发展也十分迅速。预估,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及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未来十年内,国内的冷藏车年均增长或将超过28%,冷藏库年均增长超过30%。
虽然当前我国的速冻食品、乳制品、冷饮的消费需求增速十分的快,但由于其起步比较晚,重视程度不够,国内冷链物流发展水平及市场容量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国内冷链物流企业数量众多,但背后却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小企业数量繁多,但规模以上的全国性企业数量偏少,大多数企业实力偏弱。当前,随着不同市场主体的参与加剧了冷链物流市场的竞争,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冷链物流市场已经出现了过度竞争的趋势。不容置疑的是市场竞争主体规模偏小将直接带来市场无序恶性的市场竞争。用发展的目光来看这并不利于冷链物流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冷链物流市场中,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都在以各自相对的优势抢占市场份额。冷链的建设需要很大的资金同时也需要较好的政策。总的来说,国有企业具有政策优势,民营企业具有灵活性和成本优势,而外资企业则具备资本优势。
随着外资巨头纷纷进入我国冷链物流市场,一方面为我国冷链物流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无疑加剧了市场的竞争。面对外资企业的迅速扩张,外资的资本、技术优势十分的明显,但这并不代表其能走的更远,更好。冷链物流企业发展的基本套路基本相同,而其关键就在于谁更熟悉市场,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