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物流新闻 >  国内物流新闻
从腹地到中转港口 吞吐缩水下的新机会
来源:环球物流网 发布时间:2013-10-08 浏览数: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下称“自贸区”)总体方案中关于航运服务业放开的相关原则,不仅将利好中海、中远等航运企业,长远来说,也在为上港集团打造国际航运中心铺路。

 

  “以前我们主要是在依靠上海乃至长三角的腹地经济在做增量,现在有了相关政策的开放,我们也可以着眼更高层面的中转业务,为打造东北亚的航运中心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上港集团一名管理层人士昨天对记者表示。

 

  上述管理层人士的判断,主要基于总体方案中关于“推动中转集拼业务发展,允许中资公司拥有或控股拥有的非五星红旗船,先行先试外贸进出口集装箱在国内沿海港口和上海港之间的沿海捎带业务”的表述。

 

  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是指境外货物经过近洋、远洋国际航线运至上海港,与内地通过沿海、沿江内支线船舶转关至上海港的出口货物,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拆箱进行分拣和包装,并根据不同目的港或不同客户,与上海本地货源一起重新装箱后再运送出境的一种港口物流业务。

 

  此前,我国的港口由于受航线航班、监管模式、运输政策等种种因素的限制,一直未能开展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国际货物只能在上海港整箱出口或进口,而不能把上海作为集散点或中转站,进行二次运输分配。

 

  这也使得亚洲地区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基本集中在新加坡、釜山和香港等传统集装箱枢纽港。目前上港集团的国际中转量只有5%,而新加坡高达85%,香港和釜山也分别达到60%和45%。

 

  自2009年起,洋山保税港区开始开展面向国内口岸的水水中转集拼业务试点,2012年底,洋山保税港区又开始启动 “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试点,上海港也首次实现了对国际集装箱货物的二次集拼和中转运输。

 

  “一拼一拆,对船公司和货主来说,可以将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在上海港重新进行拆分拼装,再根据在上海港的航线,按照不同的目的地和时间统筹规划,从而降低航线重复率和运输成本。”上港集团上述管理层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而对港口企业来说,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船公司将中转中心迁移到上海,从而增加上海港的吞吐箱量,同时,中转业务的增加,也有利于货主将加工、物流等延伸业务向上海聚集,对上海港来说也就开辟了更多延伸服务的空间。

 

  “为了增加中转箱量,我们前期已经做了不少工作,比如跟大的船公司探讨长期合作,提升港口码头操作效率,拓展物流服务等。”上述管理层人士透露,只有政策稳定了,才有吸引客户做出选择的基础。

分享到:
上一篇:推进青连铁路等设施建设 下一篇:市场过于乐观 航运市场宜小心

市州分站

网站链接

版权所有:四川省人民政府口岸与物流办公室 技术支持: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网站维护:四川省物流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 4008033669 网站留言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40236 蜀ICP备12000086号-1 www.scswl.cn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单一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