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海南省儋州市海头镇的村民即将享受出门便可搭乘公交车的便利,而且,当地百姓还能通过候车点进行货物托运,小物件随公交车即发即走,稍大点的则有专车运输。不仅如此,除了将客货混搭经营,承运公司还将负责开通线路的公路养护。听者不禁咋舌,一条农村客运班线能弄出这么多名堂?在各地都在探索如何实现农村公交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时候,海南省交通运输厅与儋州市携手打造“一村一部公交车、一村一个候车点”农村公交运营新模式,依托“1”,开拓“n”,让畅想变成现实。
客流物流双管齐下
据了解,这种运作模式以市场经济管理手段为主,辅以政府现行经济政策补贴,实行“公司统一管理,责任车主独立核算,专线滚动发车”的办法。所谓统一管理,即客运企业不仅要经营农村公交,而且依托公交班线逐步建成全镇农村物流网络,此外还要对全镇通公交车的公路实行养护管理,形成“公交营运、物流托运、公路养护、有效监管”四位一体、稳定发展的农村交通运输新格局。
海南省交通运输厅已选定儋州运通公路客运有限公司为试点企业,充分发挥该公司在海头镇有独家经营的汽车站等设施产业和资源优势,减少投入成本,而且不用考虑重新征地等诸多问题。目前,儋州市交通运输局积极引导和督促该公司尽快完善在海头镇公交车总站及各候车站点建成兼有物品托运、保管、派送功能的农村物流网点,经营有关物流业务,以及海头镇内通公交车乡村公路养护和协助路政管理等职能。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将以上三项经营业务打包交付该公司承担,达到合并运作、盈亏互补的目的,体现权利责任统一,避免运作中互相推诿,提高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在农村物流发展方面,儋州市交通运输局要求该公司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物流网点规划建设和日常工作监管,与各村庄物流站点经营业主签订合同,明确经营利益及责任,确保物流网点正常运行;设置托运处,在公交车站点负责办理托运手续和保管货物;在公交车上备有货物放置专用箱柜或包具,普通和小件物品以公交车运送为主,量大、大件货物或者特殊物品由专车运输;对镇外物流接收派送。该公司在那大镇设立货物收集店,每天接收各家物流公司镇属货物,由公司运输到镇,通过镇公交系统分派到村庄候车站点,候车站点人员派送到用户。
统一经营,共担风险
管理范围越大,所担负的责任也就越大。对此,该公司负责人钟可彪对记者说:“我们将逐步建立健全日常安全管理制度,确保营运安全。”。
据了解,该公司吸收乡镇从业人员和社会资金参与经营活动,实行“统一经营、分层管理,独立核算、共担风险”的经营模式,主动与公交车辆经营责任业主、候车站点管理业主及公路养护责任业主友好协商,签订合同,合理分配利益,明确责任,调动从业业主积极性,提高效率。
为了规范经营,此次投入营运的18辆公交车,全部统一车型,统一色调、统一标识;从业人员也将统一服装、统一胸标,公开身份为公众服务;而且候车站点建设保持与车型、服装色调风格一致的文化元素,增强农村公交文化品位,展示农村公交新形象。
为了保障当地居民出行,钟可彪介绍说,公交车以线路管理为基础,实行滚动发车,多班不限。依据赶集日、节假日、学校学生活动等客源、货源需要不定时增加班次密度。对个别客源、货源较少的村庄每天发车不少于三个往返。
同时,该公司还负责候车站点规划和建设。候车站点建设密度为一个村庄一个候车站点,候车站点有明显的信息标志(站点名称、途经站点,开车时间等),且集候车休息、安全与卫生管理、物流托运接收和派送、公交车到站登记考核多项功能为一体。镇级、建制村和自然村站点功能一致,但规模大小有差别,为了提高使用率,有的站点建设还与当地经商网点结合。
2014年春节前,海头镇内14个建制村和46个自然村的公交线路开通,截至2014年年底,将开通50个自然村的公交线路,以后逐年增加至全部自然村,逐步构建“一个建制村一部公交车,一个村庄一个候车站点”的农村公交网络。
“运作初期,公司将重点加强公交车营运监管,打击公交车辆违规行为,禁止乱线乱班乱提价等现象发生。”钟可彪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