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宜昌市交通运输部门积极主动作为,加快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支撑现代物流发展,服务产业调整升级,交通运输在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基础和主体作用进一步显现。
一、强化规划引领,夯实项目支撑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全面对接《“十二五”期宜昌市现代运输体系总体推进方案》、《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发展规划》、《宜昌城市新区建设规划》,配合发改委等部门精心编制《宜昌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3-2016)》、《三峡枢纽港发展规划》及《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实施意见》,力争到2020年,建成长江中上游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成为区域货物资源分拨中转集散中心、区域物流企业总部集聚发展中心、区域物流要素资源交易配置中心。
二是储备一批重点项目。全市储备不同类别重点物流项目62个。其中:翻坝物流运行系统及空港物流园等物流通道及多式联运工程项目6个,现代物流园区建设项目9个,企业引进和培育工程项目26个,城市配送工程项目18个,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工程项目3个。
三是加强重点物流项目建设。近两年,宜昌市在建现代物流业项目143个,完成总投资187亿元。其中建设三峡(秭归)茅坪翻坝物流园、三峡物流园等投资过10亿元项目7个,过亿元项目14个,过5000万元项目24个。
截止2013年,三峡物流园建成运营,入驻1700个商家,2800多个门店;爱奔物流园“基地+网络+平台”模式,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年吞吐量达200万吨;三峡翻坝物流园、红花套、远安、枝城物流中心加快建设;宜昌东站物流中心、三峡机场航空物流园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改建农村综合服务站14个。
此外,按照水运“一港双园”(港口-物流园-产业园)驱动模式加快发展,云池港二期工程建成,白洋港一期工程、茅坪港二期工程、枝江姚家港码头、枝江滕家河码头等项目加快建设;到2016年临港工业物流水运分担率要超过60%,外贸货物水运率90%以上,港口经济对城市经济直接贡献率5%以上。
二、加强分类指导,培育市场主体
一是以宜昌至重庆滚装运输为依托,推进水陆甩挂运输试点;二是推广“基地+网络+平台”的物流发展模式,支持三峡物流园、爱奔物流园“公路港”建设,积极探索交通运输物流发展新模式;三是以爱奔物流信息交易所、三峡物流园信息中心、宜化安卅物流信息平台等为重点,建设物流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全面带动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四是指导并支持宜港集团水陆联运和集装箱运输、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的网点建设和快递服务,老周物流的零担专线物流和宏泰物流公司的危化品运输、富程物流的应急物流。2013年,宜昌市拥有省重点物流企业21家,国家A级物流企业24家,物流企业经营业务领域逐步拓展,企业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逐步提高。
三、做强做大服务,营造发展环境
湖北宜昌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物流业发展环境的营造,已经明确和即将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
一是优化行政审批程序。对重点物流项目开辟行政审批“绿色通道”优先审批。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对涉及重点物流项目和重点物流企业的审批,行政事业性收费地方留成部分全额免收;进入市行政服务中心的中介服务性机构收费有上下限的,一律按下限减半收取。
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从宜昌水运口岸开行始发班轮的航运公司进行奖励。对交通运输企业当年入库税收超过500万元的,按当年比上年入库税收增长部分地方实际分享的20%,奖励给企业支持其项目发展。对交通运输企业当年入库税收超过1000万元的,按照当年比上年入库税收增长部分地方实际分享的30%,奖励给企业支持其项目发展。
三是加强用地保障。凡经审批符合现代物流规划的物流园区按照基础地价作为起始价供地,对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仓储项目目用地参照工业用地政策供地。
四是加强财政资金支持。宜昌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不低于3000万元作为现代物流发展专项资金,专项资金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多种形式,用于支持重点物流项目建设、重点物流企业发展、物流产业规划、物流人才培训等,同时落实更加优惠的税收减免政策。
五是创新机制形成合力。成立了交通运输局、公路、港航、运管、物流、邮政、机场、铁路为成员的交通物流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研究交通物流发展政策,共同推进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培育、物流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环境优化。
目前,宜昌市交通运输物流发展和服务效应已开始显现:一是发展规模不断壮大。2013年,完成公路、水路货运周转量367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6%;港口货物吞吐量6169万吨,同比增长22%;集装箱吞吐量10.31万标箱,同比增长35%;邮政业务收入4.55亿元,同比增长26.3%;快递业务量完成4132万件,同比增长65%;全市物流业总收入717亿元,同比增长19.5%;物流业增加值239亿元,增长36.5%;二是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提升。猇亭、伍家已经形成物流产业集聚区,物流效率提升有力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总投资40亿元的通航产业园项目落户猇亭园区,将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广汽中兴联手打造千亿汽车产业,宜昌南玻显示器项目和光电玻璃项目分别落户东山工业园和猇亭工业园,“宜昌造”国内最薄玻璃问世。三是物流网络架构更加完善。中远物流、上海实德物流进入宜昌,三峡物流园、宜昌港务集团、爱奔物流园等一批本土骨干物流企业形成了呼应汉渝、沟通川鄂的物流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