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在2014年4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浙江省舟山市召开全国船舶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工作会议。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出席会议并作题为“深化结构调整 全面转型升级 奋力向世界造船强国目标迈进”的报告,浙江省副省长、舟山市委书记孙景淼出席会议并致辞。
苏波在会议上作报告
苏波指出,船舶工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和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础和重要支撑。金融危机以来,世界船舶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对船舶工业发展高度重视,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13年出台了《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各有关部委和金融机构按照国务院部署,协调落实了一系列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措施,印发了《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海洋工程装备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
在政策引导和市场倒逼下,全行业经受住了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际船市需求大幅下跌、全球造船产能严重过剩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综合竞争力逆势提升,国际市场份额稳居前列,自主研发能力大幅提升,海工装备发展明显提速,配套自主化取得新突破,优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世界造船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产业结构调整迈出了坚实步伐。
苏波指出,当前世界范围海洋经济大发展,全球经济结构、造船市场供需结构和竞争格局深刻调整,这些重大的变革和变化与我国船舶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形成了历史性交汇。我国船舶工业的奋斗目标是,到2030年,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造船强国。
围绕建设造船强国目标,下一步要扎实推进七项工作。一是全面提升质量品牌竞争优势,打造主流产品领跑、高端产品做大、海工产品先进的有层次有特色的产品结构。二是培育壮大世界级优强企业,形成大而强、小而精,大中小企业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企业竞争格局,进入世界造船完工量前10强的造船企业达到5家以上。三是构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支柱地位,产学研用协同,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提质增量,将海工装备制造业打造成为船舶产业发展的“第二引擎”,进入世界海工装备制造先进国家行列,形成海工、造船“双轮驱动”的格局。四是全面突破配套产业发展瓶颈,自主研发与系统集成全面突破,产业规模和核心能力同步提升,优势领域实力壮大,薄弱环节显著改善,成为世界最主要的配套设备生产国。五是多管齐下化解过剩产能,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运作,以优化结构为主线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促进产能总量与市场需求、环境资源相协调,产业集中度和产能利用率达到合理水平。六是进一步提高融合与开发水平,实现与世界先进制造模式变革并行,军民深度融合和两化融合;在国际创新平台上谋划发展,全球范围资源配置和价值链整合能力大幅提升,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更大的发展。七是加强多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鼓励企业、船舶专业高等院校加大创新型研发人才、高级营销人才、项目管理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等专业化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
舟山市人民政府、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公司、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5个单位的代表作经验交流发言。
本次会议是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船舶行业的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密围绕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和建设世界造船强国的奋斗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研究部署船舶工业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心任务,全面推进船舶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化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交通部、国家海洋局、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有关部委和金融保险机构的代表出席会议。来自全国重点地方船舶行业管理部门、行业组织、重点企事业单位、有关高校的代表共100余人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