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表明,高度的开放,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路径。在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引领下,打通大通道、推动大通关、建设大平台,都市功能拓展区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态势肩负起应有的历史使命。
到2020年,都市功能拓展区要实现GDP10700亿元,工业总产值22000亿元。这意味着,这块只占重庆市总面积6.29%的区域,将为重庆贡献37.5%的GDP及44%的工业总产值。同时,还要集中体现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和服务影响力,是全市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表明,高度的开放,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路径。在我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打通大通道、推动大通关、建设大平台,都市功能拓展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态势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立足西南,联通世界。
1、打通大通道内陆腹地跃升开放前沿
8月30日,响亮的汽笛声中,“渝新欧”首趟原装汽车整车进口班列,满载80辆奔驰、宝马、大众整车,驶抵重庆团结村铁路口岸。
9月1日,沙坪坝团结村的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园正式挂牌,至此,重庆再获一个国家批准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这条被誉为“新丝绸之路”的国际大通道更具有空前的战略意义。
早在今年4月8日,“渝新欧”开行首趟前往德国杜伊斯堡的公共班列就已打破了专列限制,运载的货物中高达90%以上来自沪、赣、浙等地。
“事实上,‘渝新欧’目前已经是重庆周边省区市乃至全国各地商品,向欧洲输送的通道。”重庆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可预见的将来,“渝新欧”势必会成长为中国内陆腹地重要开放走廊。
重庆是中国内陆唯一的直辖市,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地处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汇处,肩负着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历史性使命,开放正是这座城市的发展之魂。而都市功能拓展区,则是全市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开放就意味着首先必须对外联通,大通道的建设是重庆一切开放的基石。
向西,“渝新欧”铁路大通道正在鸣笛发力;向东,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寸滩港已经成为具有140万标箱吞吐能力的繁忙港口。
位于中国内陆首个保税港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寸滩港打通的不是仅针对重庆市这一座城的“点”,更是带动整个大西南对外开放的一个巨大的“面”。
根据地缘经济理论,口岸的选址绝大多数遵循着延边的特点,重庆作为身处西南腹地的一座城市,却成功地破除了这一固有观念。担负开放门户重任的都市功能拓展区,正依托强大而系统的大通道建设,将地理大后方变为开放大前沿。
团结村铁路口岸、寸滩港水运口岸、江北国际机场航空口岸,除这三个重量级国家一类口岸之外,都市功能拓展区还有内陆首个进口肉类指定口岸、进口水果指定口岸等十多个口岸。
事实上,内陆地区获批口岸之难,超乎一般人想象。以铁路口岸为例,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仅批准开放了3个内陆铁路口岸,而前两个口岸均为上世纪90年代批准。
去年,江北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2500万人次,并已拥有19条国际(地区)货运航线,覆盖亚、欧、美、澳等全球主要经济区。
今年7月,江北国际机场一个月之内密集开通了重庆至大阪、斯里兰卡、苏梅岛等6条国际航线;9月,又新增三条重庆至东南亚正班国际航线。
货运方面,今年上半年,该机场共完成货邮吞吐量13.9万吨,同比增长10.6%。
如今的重庆,一个集水、空、铁于一体的立体式全方位口岸开放体系已经形成。这也是中国内陆12个省区市中,唯一同时拥有航空、水运、铁路3种口岸形态的开放型城市。
2、推动大通关通江达海连五洲
7月14日,重庆海关和成都海关签署《重庆海关成都海关关于进一步深化合作会谈纪要》,双方将按《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总体要求,和海关总署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建设的部署,共同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建设。
这成为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对外开放的一个注脚,即大通关建设的加速拓展。在此之前,重庆已经实现跟上海、深圳、新疆等一些重要的出关口一体化。
重庆的货物从海运前往欧洲,以前需要整整40天。《深圳海关重庆海关关于建立重庆海铁联运国际大通道出口转关监管机制的协议》签订后,重庆的五定班列仅53.5小时就能抵达深圳盐田,然后经海关快速验放后直接装船前往欧洲,全程仅需27天。
南下出海口的大通关并未让重庆止步,与上海海关签署的《关于建立更紧密协作配合机制合作备忘录》,则使两地海关更深入推进“属地申报、口岸验收”区域通关,实施分类通关改革,逐步建立起高效便捷的一体化通关监管模式。
“渝新欧”铁路终点德国杜伊斯堡,沿途横跨6国120个站点,若是逐一停靠,每站哪怕经停1小时,都会耗费120小时。为确保效率,班列仅选择阿拉木图、莫斯科等12个重要站点。同时随着6个国家便捷通关协议的签定,只要任何一个国家海关认可,均能信息共享。
一直以来,国际铁路都实行两种运单并行的双轨制,即SMGS(国际货协运单)和CIM(国际货约运单)。“渝新欧”经过艰苦努力,首次突破这一限制,使用CIM/SMGS统一运单,仅沿途换单就节约7个多小时,从而使货物可以由重庆直达德国,改写铁路运输史。
9月6日,中国内陆地区首批通过中欧铁路运输的国际邮包,从重庆运抵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此举是中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运行60多年来首次运输国际邮包,更是中国内陆铁路口岸首次营运国际邮包业务。
在此之前,根据铁路合作组织(OSJD)1956年颁布的《国际铁路货物联运协定》,“在国际铁路直通货物联运中不准运送邮政专运物品”是一条国际性禁令。
为实现更彻底的大通关,重庆市协调海关总署、国家铁路局、中国邮政集团、中铁总公司,以及沿线各国铁路部门等,突破重重阻力,重新修订并删除了这一禁令条款。
一条实施了58年的国际性运输禁令被废止,重庆也由此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获得了中欧铁路沿线27个国家的尊重与首肯,打通了又一条开放大通道的关键节点。
明年7月1日,新《国际货协》生效后,重庆将以我国内陆地区的国际邮件互换中心的身份,在中欧铁路通道上实现批量化的国际邮包运输。
而在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继正式获批进口肉类指定口岸和进口水果指定口岸后,又借助“渝新欧”等国际物流通道,对回程货物进行集聚和分拨。同时利用长江黄金水道,争取各类特设口岸,通过“区域联动”、“水水中转”等形成以寸滩港为核心的联运开放枢纽。
3、建设大平台从现实到网络的集群开放
1个国际级新区、2个保税区、4个国家级开发区,重庆对外开放的平台建设跃上新台阶。而这所有的开放平台中,除两个平台外,其余均集中于都市功能拓展区内。
作为重庆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两江新区上半年的经济指标全线飘红,上半年实现GDP847亿元,增长15.1%。
在对外开放领域,上半年两江新区进出口总额1479亿元,增长84%;实际利用外资13.48亿美元,增长162%;实际利用内资385亿元,增长10.4%。
在对外开放的平台布局上,两江新区突破常规,谋划构建了从现实到虚拟网络的内陆国际平台,为重庆融入全球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规划建设16个5000吨级泊位的果园港,本身就是交通部规划建设的内河第三代现代化西部大港,重庆市在进行港区建设之初,就配套建设了大型物流仓储项目。7月10日,该港传来消息,将投资20亿元为前方港区与铁路配套,建设一个建筑面积达40万平方米的大型物流仓储项目,实现到港货物就地仓储、加工、交易、再包装等一条龙服务能力。
随着果园港二期今年竣工,港区将与国家铁路主干线渝怀铁路相连,实现“铁水联运”,向西通过“渝新欧”铁路货物可直达欧洲。另外通过果园立交、疏港东立交等公路通道,港区将与周边高速公路网相连,实现“公水联运”,可对云、贵、川等周边省市货物实现集聚和辐射。
金融平台方面,以建成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核心区为目标的江北嘴金融中心,目前在建金融楼宇已达588万平方米,到今年底,35栋高层金融类大厦将建成,已有近30家金融机构在此设立区域总部。
会展平台方面,面积达40万平方米的重庆国际博览中心16个国际标准展馆已全部建成投用。
信息平台方面,随着水土工业开发区内亚洲太平洋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数据中心的入驻,云计算中心已见雏形,将产生以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特征的新业态。
为适应全球贸易新的业态,我国选择包括重庆在内的6个重点城市进行跨境电子商务试点。
8月15日,8家跨境电商集体签约入驻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其业务领域涵盖高端商品交易、仓储物流、采购结算等多个产业方向,使得西永微电园经过厚积薄发后,成长为跨境电子商务集聚平台。
从现实到网络,都市功能拓展区内不断脱颖而出的大平台,正在以集群开放的姿态屹立于五大功能区域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