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运转以来,上海海关陆续推出了14项海关监管服务创新制度,并于今年9月3日在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复制推广。大连海关已先期开展了其中5项制度的试点工作。两个月以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企业正式开始享受到上海自贸区改革红利,优化海关监管、节约企业成本、提升通关效率等改革成效初显。
先易后难分阶段复制推广
据大连海关副关长吴东权介绍,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以及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等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在全国范围内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了新途径、积累了新经验。
上海自贸试验区推出的14项监管制度分别是“先进区、后报关制度”、“区内自行运输制度”、“加工贸易工单式核销制度”、“保税展示交易制度”、“境内外维修制度”、“期货保税交割制度”、“融资租赁制度”、“批次进出、集中申报制度”、“简化无纸通关随附单证制度”、“简化统一进出境备案清单制度”、“内销选择性征税制度”、“集中汇总纳税制度”、“仓储企业联网监管制度”和“智能化卡口验放制度”。这14项制度使通关效率明显提高,通关成本大幅下降。
吴东权说,大连海关结合关区监管实际,决定先易后难分阶段开展复制推广工作。
5项措施已实际惠及企业
目前,在大连保税港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已开展了“批次进出、集中申报制度”、“简化无纸通关随附单证制度”、“区内自行运输制度”、“保税展示交易制度”、“境内外维修制度”等5项制度的试点;在区外开展了“集中汇总纳税制度”试点。据不完全统计,试点以来为企业节省各项成本210多万元,节省通关时间近500个小时。
“仅因此一项措施,我们公司一年即可节约运输成本约25万元,每次运输至少节省1/4时间。”大连爱丽思生活用品集团通关部门负责人刘铁英描述的,就是特殊区域内自行运输措施启动后,对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此项改革后,大连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港区之间流转的保税货物企业自行使用车辆运输,无须施加关封、进行GPS定位,海关则通过信息化系统进行后台监管,大幅降低企业的通关时间和成本。两个月以来,爱丽思累计节约车辆和报关费用20余万元,节省通关时间242小时。
“保税展示交易制度”试点以来,大连保税区已有4家企业开展或拟开展此项业务,展示的首饰、手表、眼镜、机床等产品遍布北京、上海、青岛等地。此项措施实施后,货物税款不用事先垫付,企业可以用相同的成本展示更多的货物,帮助企业节约大量周转资金,降低交易成本。据大连億裕商贸有限公司测算,该项举措将直接为企业一年节省通关、资金周转等成本20余万元,由于展示数量和交易数量的增加,货物售价也可比国内市场相同商品优惠15%至20%,形成价格优势。
待时机成熟全面复制推广
对于下一阶段的实施进度,吴东权说,“期货保税交割制度”、“融资租赁制度”、“内销选择性征税制度”3项制度涉及海关总署和其他相关部委的政策性支持,大连海关将待总署核准后进行复制。期间,针对大连市政府关注的大连商品交易所在大连关区开展铁矿石期货保税交割的迫切需求,大连海关正在积极开展政策研究、业务调研、协调沟通、信息化系统准备等工作,确保总署相关政策落地后,此项制度可立即复制。
对其余几项监管制度,受企业需求及海关信息化管理系统改造等原因的限制,复制条件尚不成熟。“大连关区拥有几乎所有类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大连海关在利用特殊区域政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创新特殊区域监管模式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接下来,大连海关将本着成熟一个复制一个的原则全面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14项创新制度,让大连地区进出口企业进一步享受到海关监管制度创新带来的改革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