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好加强进口的有关政策措施,将有利于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推进贸易便利化,也将有助于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与繁荣。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副司长江伟11月20日深度解读日前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进口的若干意见》时认为,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中国政府率先提出“加强进口”的措施,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发出的一个积极信号。
今年以来,相比起“跌宕起伏”的出口形势,我国进口一直处于较为低迷的状态。前3个季度,我国进口增长1.3%,7、8月份甚至连续出现同比负增长,尽管9月份进口增幅反弹至7%,但进口仍然在低位徘徊。此外,我国外贸月度顺差也因为进口走低而不断扩大,屡屡创下历史新高,8月份和9月份的月度顺差值分别较去年同期扩大77.8%和110%。
有言论认为今年我国进口从此进入了一个低速发展的“新常态”。
为此,国务院审时度势,于近期印发了《关于加强进口的若干意见》,具体提出八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包括:鼓励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稳定资源性产品进口;合理增加一般消费品进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进口;进一步优化进口环节管理;进一步提高进口贸易便利化水平;大力发展进口促进平台;积极参与多双边合作。
从这些措施可以看出,鼓励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稳定国内需要的资源进口,促进节能减排;合理增加消费品进口,满足国内生产生活需求,促进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同时,进一步优化进口管理,推进贸易便利化,改善贸易环境。可以说,这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举措,贯彻落实好加强进口的有关政策措施,将有利于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推进贸易便利化,也将有助于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与繁荣。
从中也可以看出,政府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加强进口:一是从国内经济发展需要出发,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的进口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想通过加强进口,来进一步推动贸易便利化,改善贸易环境;三是中国政府率先提出“加强进口”,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发出一个积极信号。
“先进技术”、“资源性产品”、“消费品”、“贸易便利化”,这几个关键词在进口领域一直受到高度关注。例如,在汽车、家电等制造业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过去被发达国家长期垄断,我国只能赚取一点微薄的加工利润,而一些主要发达国家一直限制高新技术产品对华出口。稳定资源型产品进口,在国内资源日益紧张的形势下,很多企业试图通过购买海外自然资源的办法来缓解局面,但碰壁情况屡有发生。
这些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会在此次政策实施后产生哪些变化?这些政策在促进进口方面会有多大力度?今年以来一直低迷的进口走势会因此而掀起多大波动?不妨具体逐条加以分析。
据透露,此次鼓励先进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等进口是《意见》的核心内容。“中国经济发展到目前阶段,需要加强先进的技术、关键零部件进口,有利于提高国内生产效率,调整经济结构。而且外贸在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劳动力成本、环境成本急剧提高,也需要利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关键零部件的进口来改善、提高竞争力。”相关负责人说。
近两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规模约为每年5000亿美元,并保持1000亿美元左右的顺差,进口空间巨大。
相关负责人介绍将从三个方面贯彻落实这一政策:一是鼓励科研技术开发用品的进口,将在税收政策方面进行促进。二是调整鼓励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的进口目录,列入这个目录的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目录还会定期进行修改。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对先进技术设备进口的融资支持、信贷支持,如融资租赁、金融租赁,这些方式可以降低进口先进设备的成本。
这些措施都非常有针对性且力度较大,正好契合当前国内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符合我国经济正逐步摆脱对投资和外需依赖的形势。除此之外,江伟还表示,以后还将通过对外谈判和合作,推动西方发达国家逐步对中国放开原有管制的设备零部件出口限制和高新技术出口限制。
其次是历来在我国进口中占据较大比重的资源性产品,原油、煤、铁矿砂、成品油、铜矿砂等在内的资源性产品进口值占我国进口总值的比重超过五分之一。我国是资源大国,但就人均来说我们又是贫乏的,所以要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稳定资源类产品的进口,对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缓解资源紧缺压力都非常有好处。当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处于低位,加大对资源产品的进口,支持和鼓励国内企业建立商业储备,鼓励国内企业加快海外投资、支持境外能源资源开发和战略性资源回运,对于稳定我国能源资源供给、提高保障能力正当其时。
同时,由于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丰富消费结构,合理增加国内百姓所需消费品进口,可以丰富市场供应,还能起到稳定市场价格的作用,对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非常有好处,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
近年来国内市场对消费类进口商品需求不断加大,据商务部统计,当前我国最终消费品进口只占进口总量的5%,而世界范围内平均是20%左右。
事实上,国内游客境外游在海外采购奢侈品的规模相当大,每年达到几百亿美元,如果能把这部分奢侈品消费转移到国内,姑且不论有一部分被压制的消费,单纯从替代境外采购这一点来看,对于改善贸易失衡、活跃国内市场需求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正面效果。
《意见》还强调,进一步优化进口环节管理。调整汽车品牌销售有关规定,加紧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率先开展汽车平行进口试点工作。进一步提高进口贸易便利化水平。对进口货物实行24小时和节假日预约通关。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广东省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全国海关通关一体化改革工作。
据了解,商务部、海关等部门下一步将继续按照国务院部署和要求,推动有关外贸稳增长措施机制化、长效化,切实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加快推动全国海关一体化改革工作。具体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围绕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实施,已于2014年7月1日启动;二是围绕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部署,已于2014年9月下旬启动长三角海关先行实施通关一体化,年内扩大到长江经济带;三是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内陆地区国际大通道建设等战略部署,把区域通关一体化扩大到内陆腹地和沿边地区,最终实现全国海关一体化通关。与传统的转关流程相比,区域通关一体化通关流程减少了通关环节,减少企业往返办理货物放行手续时间。同时,企业可以自主选择通关地点,自主选择通关方式,实现24小时报关。对于跨关区通关的进口货物,企业可以自行选择运输方式,大大缩减了物流时间和成本。优化通关环节服务为企业提供了便利,无疑将为拉动进口创造良好条件。
在《意见》的最后,还特别提出“要抓紧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时限,确保在2014年内发挥政策效应”的要求。《意见》10月23日正式成文,距离今年结束还剩短短2个月的时间。希望在这2个月内,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能尽快拿出落地方案和具体实施细则,确保政策立杆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