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民航华北地区航班正常性工作通报会上了解到,民航华北管理局通过开展航班延误专项治理、建立北京地区航班安全正常运行监测系统、充分发挥“三个机制”作用、推进华北地区流量管理和协同决策系统(CDM)和优化空管运行流程等多项措施,华北地区航班正常性得到大幅提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11月华北地区各机场航班放行正常率为75.49%,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3.19个百分点。8-11月华北地区各机场航班放行正常率为80.9%,较航班延误治理前(1-7月)提高了5.4个百分点。
为提升华北地区航班正常性,华北局重点采取四项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开展了四项航班延误专项治理
一季度开展了关舱门后长时间延误治理;二季度增加了长时间航班延误治理;三季度增加了对始发航班延误的专项治理;四季度集中开展了放行延误专项治理。在这四项治理工作中,每天对首都机场航班运行进行监控,每10天通报一次首都机场航班延误专项治理情况,截至目前,已下发了各类通报40多期,提醒和督促各运输航空公司及相关服务保障单位,及时发现问题,尽早采取措施。
二是建立了北京地区航班安全正常运行监测系统
为提高航班正常性工作监管效率,华北局研发了北京地区航班安全正常运行监测系统,实现了航班正常性情况的实时监控、预警和统计。该系统一期工程已于8月份正式上线运行,在华北局开展的首都机场航班延误治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华北局拟将该系统推广至华北地区其他主要机场,实现华北地区航班正常性监管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
三是充分发挥“三个机制”作用
按照民航局《做好航班正常工作若干规定》等相关要求,首都机场建立了大面积航班延误处置联动指挥机制、新闻宣传机制、旅客服务协调三个机制,为确保首都机场正常运行起到了积极作用。今年以来首都机场运管委在北京地区多次雷雨、大雾、冰雪等复杂天气条件下启动51次,圆满完成了航班的放行和接收任务。首都机场新宣委将中央电视台、北京交通台等媒体引入延误现场,并将飞行区除冰雪现场实时画面在候机楼滚动播放,实现了实时报道,对稳定现场旅客情绪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共启动72次应急响应。首都机场大面积航班延误旅促会服务协调机制共启动预警机制27次、现场协调5次,未发生有恶劣影响的航班延误后旅客服务事件。
四是推进华北地区流量管理和协同决策系统(CDM)和优化空管运行流程。华北局积极推进CDM系统的建设和规范使用,CDM系统在北京首都、南苑、天津、石家庄4个机场运行一年,对有序放行和减少航班关舱门后长时间延误起到了良好作用。空管部门将继续不断完善CDM系统功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另外,华北空管部门还积极优化高峰期跑道分配,协调空军开放了01/19跑道西侧的离港程序,减轻了中间跑道的起飞压力,对不同跑道起飞/落地占用时间进行了规范,提高了跑道运行效率,对首都机场航班正常率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