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婉明,铁路工程动力学专家。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近日,在成都举行的四川省科技创新暨科技奖励大会上,获得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这是他继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获得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詹天佑青年科技奖、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奖等8项个人奖项之后又1次获得殊荣。
成长轨迹令人称奇
翟婉明1963年8月生于江苏省靖江市,1985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机械系,1987年、1992年先后获该校硕士、博士学位。
他长期从事铁路工程领域动力学与振动控制研究。在经典的车辆动力学和轨道动力学基础上,翟婉明创建了“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体系,建立了“车辆―轨道统一模型”,提出了机车车辆与线路最佳匹配设计原理及方法。主持研究建立了“列车―轨道―桥梁动力相互作用理论”,提出适合于大系统动力分析的快速数值积分方法,开发了“高速列车过桥动态模拟与安全评估系统”。以上理论方法被成功应用于解决我国铁路提速及高速铁路重点建设工程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1等奖、2等奖及长江学者成就奖。
自1982年考入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学专业后,他的人生从此与交大母校和中国铁路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1991年,他被学校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又破格晋升为教授,31岁的他成为了当时我国铁路系统最年轻的教授。而33岁这年,他成为了博士生导师。
这是一条足以令人赞叹惊讶的成长轨迹。而在上大学之前,翟婉明甚至没有坐过火车,他第一次坐上火车是到西南交大上大学。那是一段3天4夜的火车旅程,18岁的他独自从老家江苏靖江到上海,再从昆明绕道抵达成都。当时他是农村出来的穷学生,饿着肚子省下来的钱还不够购买一张昆明到成都的火车票,最后在警察的帮助下,才辗转到了峨眉火车站。“见到学校在出站口接新生的人,那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之一。”那时没有人想到,这个第一次坐火车,甚至没钱买车票的小伙子,会在短短的20余年之后,成为人们口中的“铁路提速保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