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与北京,是我国南北两大中心城市。早在晚清,连接两大城市的铁路-京奉线、津浦线、沪宁线,就已全部建成。但由于长江天险阻隔,上海与北京一直无法火车直达。
1933年9月,随着南京铁路轮渡的竣工,阻隔沪平铁路直达的天堑成为通途。10月,沪平联运通车正式开通运行,上海与北京第一次实现铁路直达。沪平通车是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国民政府着力建设。在那个国力衰微的年代,它代表了民国铁路的荣光,是中国近代铁路史上的光辉一页。
铁路联运前,北京到上海要倒三次车
早期的铁路分线管理,因线设局,各自为政,各条线路之间互相不相连。从北京到上海需要经过三条铁路:坐京奉线从北京到天津、换乘津浦线到浦口、坐轮船过长江,再坐沪宁线从南京到上海。每换一条线路必须倒一次车,非常繁琐。
铁路联运出现后,平奉铁路与津浦铁路开行“平浦通车”,旅客可以直接从北京坐到浦口。
“通车”是民国铁路的一个专业名词,意思就是实行联运的跨局直达车。“平浦通车”就是平奉与津浦铁路联运后的北平直达浦口的车。中国国内铁路联运制度正式创立于1913年。当年10月,北洋政府交通部饬令京汉、京奉、京张、津浦、沪宁五路选派代表召开第一次国内联运会议,标志着联运制度的创立。此后,交通部又召集了多次会议,成立了专门的联运处,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极大促进了联运事业的发展,平浦通车就是这一时期运行的。1925年以后,受到北伐战争和军阀混战等因素影响,联运事业大受影响,基本停滞。
1928年10月国民政府铁道部成立以后,大力恢复联运。到次年8月, 国内的各主要铁路都实行了旅客联运。然而,由于受到长江天险的阻隔,真正意义上的平沪直达却很难实现。当时的铁路部门为了方便旅客,只能在火车运行时刻上做文章。如使平浦通车抵达浦口的时刻与沪宁列车从南京出发的时刻互相衔接,以减少旅客的等候时间。
轮渡建成-沪平通车正式运行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沪直达,必须首先解决列车过江的问题。铁道部成立后,一个大胆的设想被提上了铁道部的日程,那就是铁路轮渡。1930年10月,铁道部成立了首都铁路轮渡设计委员会,委员会由铁道部及津浦、京沪两路13名专家组成。很多人都是近代铁路史上的知名人物,如颜德庆(早在修建京张铁路时就是詹天佑的重要副手)、萨福均、程孝刚、郑华、王金职(詹天佑之婿);还有两位外籍铁路顾问,德斯福和康德黎(孙中山伦敦蒙难时出手救援的詹姆斯康德黎之子)。
几经研究,确定采用铁道部工程师郑华设计的“活动引桥式轮渡”方案。“活动引桥”是根据历年长江两岸水位涨落差记录14.872米设计的,两岸引桥用活动式,随水位高低升降调节,南北两岸各设1座引桥,中间用轮渡运送火车。这样,火车就可以随渡轮过江,旅客货物不需要下车。12月1日,轮渡工程开工。1933年9月,工程竣工。
火车轮渡完工后,北平至上海联运通车自然呼之欲出。当年10月10日,民国国庆日,沪平联运通车正式开通运行。沪平通车车号为三零一次(北平开往上海)、三零二次(上海开往北平),每日对开一次。全线共长1462公里,初期运行40多小时,后期缩短为36小时。每列车包括机车、邮政车一辆、头等卧车一辆、头等车一辆、饭车一辆、二等卧车一辆、三等客车三辆、客厅车一辆、邮件行李混合车一辆、万国卧车一辆。
沪平通车-三等票价高于铁路职工一月收入
沪平通车是唯一跨越三个铁路局的联运直达车,连接着通商大埠上海和文化中心北京,经过首都南京及徐州、济南、天津等城市,可以和全国大部分铁路干线相联通,是沟通南北的交通要道。
开通伊始,铁道部就立志将其建成全国联运通车的模范,并为其制定了极高的目标。首先是设备精良。沪平通车机车开始采用英国进口的太平洋式机车,属于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机车。1936年,又引进了中国铁路机车史上大名鼎鼎的KF1型蒸汽机车。这种机车是国民政府为粤汉铁路株韶段专门定制的,由铁道部路政司技正应尚才设计,英国沃尔冈机车工厂制造,一共生产24台。为了提高沪平通车的运输能力,京沪铁路局向粤汉路租用了6台机车,大大缩减了沪平通车的行车时间。(如今,这二十四台机车仅存两台:一台是存放于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馆的KF1-006,还有一台是存放于英国铁道博物馆的KF1-007。)
沪平通车的车辆全部采用蓝钢车。此车厢由美国进口,钢制结构,外层刷成墨蓝色。在那个大部分列车还使用灰色木质车厢的时代,这种车厢无疑是一道亮丽而醒目的风景线。
除了机车车辆的高配置,车厢内的设置也极为考究。据记载:“蓝钢车之内容外观,均及精美雅洁,其卧车客厅车及餐车,无不舒适异常,使人称快,至行驶之稳妥迅速,招待之周到恳切,尤为特色,旅客虽身处车中,不啻家居之惬意也。”
环境好,服务棒,价钱当然也不便宜。1933年10月的沪平通车价目表显示,头等车票76.95元,二等车票49.80元,三等车票24.90元。这只是基础票价,如果坐卧车还得另外加钱,头等车上铺每晚3.5元,下铺4.5元,二等车上铺2.5元,下铺3元。上世纪30年代,全国铁路工人平均工资为24元,教师平均工资为16元。也就是说,一个普通铁路工人或教师辛辛苦苦干一个月,工资还不够坐一趟沪平通车三等车。
沪平通车为什么这么贵呢?首先是除了火车基本运费外,沪平通车属于特别快车,要加收特别快车附加费,还有铁路渡轮费。轮渡是借用英国庚子赔款修造的,投资巨大,后期利息也不少,这项费用也摊在沪平通车的运价里。为了增加收入,沪平通车还实行了一项特别规定,那就是只收现款,挂账免票概不适用,甚至连中央委员免票都予以取消。
时局不稳-购票曾经实名制
抗日战争爆发后,沪平通车被迫停运。抗战胜利后,从上海到北京必须先坐船到天津,再转道北京。此时,通车的屏障已经不是长江,而是战争的破坏。淮海战役胜利后,人民政府开始疏通这条南北大干线。1949年7月1日,北京上海再一次实现铁路直达。由于条件限制,运行时间为43小时。
开通之初,列车还是沿用“沪平通车”的旧名。由于时局不稳,新的沪平通车采取了实名制。1949年7月19日上海铁路局专门出台了《沪平通车购票办法》,规定旅客购买沪平通车车票必须提前一天到指定旅行社,携带身份证、一寸照片一张办理购票登记手续,然后才能到火车站购票,每人限购一张。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与上海进一步成为坦途。1955年,13/14次京沪特快列车开通,运行时间缩短为31个小时。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后,京沪特快缩短为21小时左右。此后,这个纪录不断被刷新。
1986年4月1日,京沪直达特别快车开通,全程缩短为16小时59分。2001年10月,铁路进行第4次大提速,T13/14次的运行时间已缩短到14小时。2004年4月18日,我国铁路实行第五次大提速,新增“Z”字头的一站直达式旅客列车,列车运行时间为11小时58分。
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铁开通,最短运行时间缩短到5小时以内,比民国时期上海、北京之间的飞机还快。这无疑是京沪间铁路出行史上最深刻的一次变革。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