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中国铁路总公司获悉,自2013年9月1日起,铁路部门将调整火车票退票和改签办法,实现火车票全国通退通签,同时实行火车票梯次退票方案。
火车票全国通退通签无疑是个进步。一直以来,异地退票无法办理给乘客带来很大的不便。全国通退通签,武汉的票也可以在南京退,这样的改变降低了旅客的出行成本,对广大旅客来说是便民的举措。
然而,梯次退票却仿佛使这一方案的积极效应大大降低。铁路部门规定,“票面乘车站开车前48小时以上的,退票时收取票价5%的退票费;开车前24小时以上、不足48小时的,退票时收取票价10%的退票费;开车前不足24小时的,退票时收取票价20%退票费”。对此,铁路总公司给出的说法是,“为了引导旅客增强购票计划性,方便更多旅客购票出行”。
随着网络订票的实施,退票也变得方便起来。据了解,今年1月1日至7月15日,全国铁路日均退票量同比增加77.6%。而退票时间恰恰集中在开车前24小时以内。由此来看,铁路部门为方便更多旅客购票出行而实行梯次退票好像也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尽管部分旅客购票无计划导致了退票频次的增加,却不是退票原因的全部。
在我国,火车晚点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代表铁路部门表示诚挚的歉意”并不能实际解决乘客行车的问题。晚点通知常常在1小时前才会下达,一些乘客为了赶时间不得不选择退票或者改签。更有甚者,遇到了列车临时停运的情况,整辆列车的乘客都要退票或者改签。以上情况显然都不是有计划的购票所能解决的。在遭遇这样的情况时,乘客不仅要被迫退票、改签,还要支付20%的退票费。这样一来,旅客难免会有“明明是铁路部门的过失,为何要我来承担责任”的感觉。不少人质疑梯次退票是变相涨价,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退一步来讲,即使是旅客为了抢到好车次而多订票,从而加剧了车票的紧张。然而,为行程多加些筹码又有何过错呢。不过恰恰反映了我国铁路运输的紧张状况罢了。
占票究竟在退票中占多大比例,我们不清楚。梯次退票规定的出台是否经过论证,政策出台的背后是否有数据支撑。我们也无从知晓。虽然说,并不是每项规定都需要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然而,一项新规定要想被民众所接受,就必须拿出实际的证据。梯次退票究竟是变相涨价,还是切实考虑乘客的利益,面对这样的质疑,铁路部门只有拿出切实的数据,如占座、晚点等情况导致的退票各占退票总量的多少,才能解决百姓心中的疑惑,以防好的政策被误解。而不是一句“充分利用动力资源”就能解释得清的。
铁路运输一直以来是我国乘客出行的主要方式。火车票的问题和民生息息相关。铁路部门出台方案,应切实从乘客的利益出发,而从乘客利益出发,就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