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有绿皮车退役,总会迎来大众关注的目光,绿皮车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这一天,都会获得了此生不曾有过的注目。在各种媒体上很多人都在转发它的照片,讨论和分享与绿皮火车有关的旅程记忆。
还记得作家王蒙的《春之声》吗?故事发生在春节前夕一辆绿皮闷罐子车上,主人公是一位访德归来的工程师岳之峰。车上有埋怨的妇女、自私的乘客、卑劣的盗贼,也有隐忍的老农、尽职的警察和上进的学生。在最艰难的旅程里,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开启了一台“三洋”牌录音机,在美妙的德国民歌中,列车冲破黑暗,袅袅前行。在下车的一瞬,岳之峰回望来路,看见了一个崭新、轻便的新型火车头拖着他坐过的旧车厢呼啸而去。在王蒙的笔下,绿皮车上的世界感觉是那么精彩和有趣,充满生活气息。但是对于90后来说,对于绿皮车的了解仅仅是停留在父辈的只言片语或者是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之中,并没有真正的切身体会。
“绿皮车”大多为20世纪90年代之前建造的,大部分都年久失修,其通常与脏乱差联系在一起。炎炎夏日,有的车厢因电扇配置不齐或不能用,成了名副其实的“闷罐”;“三九”严冬,车厢内感觉透风,车厢成了“冰箱”;对乘客来说真的是一段艰难的旅程。不少城镇旅客难以忍受“绿皮车”恶劣的乘车环境。但是,“绿皮车”因票价低廉,很受农民以及农民工朋友们以及学生与打工者等其他低收入人群的欢迎。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铁路运输进入了高铁时代,物资和人员需要更加快速的流动,“脏乱差”的绿皮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其退出历史舞台是必然的。但是绿皮车曾经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它将祖国大江南北连接起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内地大批务工人员纷纷踏上南下之路,寻找自己的淘金梦,正是绿皮车把他们输送到祖国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南下务工人员实现梦想的助推器,为祖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今天,绿皮车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并不是要否定它曾经发挥过的作用,而是因其历史任务已经完成,而且如今我们有了更舒适的空调车和动车来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