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物流新闻 >  国际物流新闻
中国东盟合作成型 “三位一体”打造命运共同体
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2014-12-22 浏览数: 标签: 中国东盟合作

  李克强总理出席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第五次领导人会议,提出打造中国-东盟合作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升级版,进一步深化次区域合作机制在中国东盟合作中的地位。中国东盟“双边、次区域、 10+1 三位一体的合作格局成型,为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保障。

 

  双边合作:增进互信与务实合作

 

  双边关系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支柱。冷战结束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关系逐渐恢复,并不断加强深化,成为增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互信与合作的重要平台。2005年,中国率先与印尼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开创中国与东盟国家战略伙伴关系的先河。2008年以来,中国与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关系均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至此,中国与七个东盟国家建成了全面战略伙伴,对增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互信,加强务实合作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印尼是东盟国家中唯一与中国断交过的国家,但自2005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后,双方的互信不断加深,合作不断加强,关系不断升级,迄今,印尼已成为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马来西亚与中国双边合作的成效日益凸显,双边高层互访频繁、经济和人文交往密切,马来西亚不仅成为中国在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中国在亚洲继日本、韩国后,第三个双边贸易超过千亿美元的国家。至2013年,中马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时,马来西亚已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支点国家。

 

  次区域合作:加强利益联通

 

  互联互通,说到底是利益的联通。近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次区域合作不断走向深化,并向着利益联通的方向迈进,成为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利益纽带。

 

  陆地方向上,中国与东南亚半岛国家的次区域合作(GMS)迈入升级阶段。迄今,GMS国家在两份《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十年战略框架》的指导下,在交通、能源、电力、基础设施、农业、旅游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务实合作。李克强总理此访,提出提高地区发展的开放联动水平,提升地区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以建立区域铁路联盟为契机,推进体系和制度的互联互通,加强产业、金融和民生领域合作,无疑已将GMS合作与东盟国家自身发展利益完全对接,着力打造中国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利益共同体。不仅如此,中国还与GMS国家中的老挝、缅甸、泰国在湄公河流域开展联合执法,深化安全合作,为湄公河航运提供安全保障。

 

  海洋方向上,中国与东南亚海岛国家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框架下的次区域合作步入务实轨道,开始成为中国与海上东盟国家交往与合作的新纽带。“泛北论坛”从起初的对话研讨发展到今天的务实合作,为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出谋划策。今年,“泛北论坛”以“携手推进泛北合作、共建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探讨务实推动港口互联互通、临港产业、金融陆地跨境、人文产业等领域合作,为中国东盟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开辟了新渠道。论坛发布《泛北智库关于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共同倡议》,倡议建立“泛北智库联盟”,对区域内战略性、长期性发展与合作问题进行联合研究,以促进政府间政策协调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开创中国东盟伙伴关系新纪元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东盟“10+1”:加强全方位关系

 

  如果说双边和次区域合作是促进中国与东盟务实合作的支柱和纽带,那么中国与东盟的全方位合作则是促进中国东盟关系的广阔平台。

 

  自1991年中国成为东盟的对话伙伴以来,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升级,为中国加强与东盟的各领域合作打开了大门。政治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东盟+中国”领导人会议机制确立,此后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与东盟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当前,双方合作进入深化调整期,洽商中的“中国—东盟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为双方政治合作提供进一步的保障。经济上,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顺利建成,双方贸易不断攀升。2013年,中国东盟贸易接近4500亿美元,东盟连续三年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目前,升级版自贸区建设已进入谈判阶段。安全上,中国与东盟围绕地区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构建了富有针对性的合作机制。双方不仅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探讨签署南海地区行为准则,还在反恐维和、灾害救援、打击跨国犯罪、防务磋商、联演联训等领域展开了多层次的务实合作,共同维护地区稳定。

 

  “支柱、纽带、平台”三位一体的中国东盟合作框架相互交织,成为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三大保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GMS和“泛北”次区域合作已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亮点。未来,次区域合作有望成为消除中国东盟合作障碍,升级中国东盟关系的主要依托。

分享到:
上一篇:马士基上调运价面临压力 2M年初首航宁波港 下一篇:中埃把握机遇共筑梦想

市州分站

网站链接

版权所有:四川省人民政府口岸与物流办公室 技术支持: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网站维护:四川省物流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 4008033669 网站留言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40236 蜀ICP备12000086号-1 www.scswl.cn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单一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