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埃及总统塞西于12月22日-25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两国建交58年来关系稳定,在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中取得了硕果;中埃领导人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将推动双边合作全面升级,发挥各自优势,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取得新的收获。
友好往来源远流长
商务部研究院外国投资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菲对记者表示,埃及自2011年1月政治和社会局势动荡以来,至今产生了四位总统。中国政府始终遵循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尊重埃及人民对本国政治事务和国家发展道路的自由选择。中埃政治外交关系持续友好发展,中埃经贸关系不断深化。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发展中国家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孙立昕也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埃及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自1956年中埃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各领域友好交流合作成果丰硕。“埃及可以算做是阿拉伯国家中与我国关系最友好的国家,双方在政治上相互支持。比如,西方曾在国际舞台上无端质疑我国的人权问题,当时埃及等国给了我们很多支持。同样,中方也一直非常重视埃及的地位和作用,将埃及视为重要的战略伙伴。”孙立昕说,“我相信在两国领导人的进一步沟通和交流下,两国长久以来建立的友谊将更加稳固,各方面合作将再度升级。”
经济合作前景广阔
2013年,中埃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中国成为埃及第一大贸易伙伴。“事实证明,中埃在许多领域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和产业对接,在经贸投资、能源电力、铁路交通、港口物流、航天科技等方面孕育着巨大合作潜力。”中国驻埃及大使宋爱国说。
张菲对此也表示认同。她说,目前埃及国内政局渐趋稳定,经济发展明显回升。我国实施的“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与埃及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具有较高的契合性。
当前,塞西政府公布了“苏伊士运河走廊”开发计划,该计划具有重振埃及经济的战略意义。埃及政府通过将优质资源优先配置,意图将绵延190公里的苏伊士运河沿岸建设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区域,作为沟通亚非的桥梁。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恰好位于该计划区域的起始端,两国政府要本着合作共赢的精神,寻找“一带一路”战略和“苏伊士运河走廊”开发计划更多的利益交会点,充分发挥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的产业合作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合作经济政治影响力,对其他“一带一路”上的阿拉伯国家起到良好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