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备份 >  政务新闻
成都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举行
来源:成都日报 发布时间:2012-01-09 浏览数: 标签: 成都,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举行

成都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举行

稳中快进 领先发展 为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创造良好开局

黄新初葛红林作重要讲话 王东洲唐川平邓修明出席

今年成都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的一系列重大决策,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建设等重大机遇,紧扣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按照省委“‘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投资拉动、产业支撑”的要求,把握“稳中快进、领先发展”的工作基调,认真落实“五大兴市战略”,着力抓好双需驱动、两型增长、实体支撑、全域统筹,着力做大经济总量、优化发展质量、提高民生水平,为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创造良好开局。

1月6日,市委召开经济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全面安排今年经济工作,动员全市干部群众加力加劲、爬坡上行,奋力推进成都经济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中央宏观经济政策和四川经济发展态势,以及成都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全面分析机遇和挑战,明确了今年成都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工作基调、着力重点和主要任务。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在讲话中总结了2011年全市经济工作,部署了今年经济工作。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洲,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唐川平,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邓修明等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今年是成都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第一年,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谋划成都今年经济工作,一定要深入领会中央和省委对形势的科学判断,准确把握成都经济发展的阶段走势,以主动作为的姿态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要把握今年经济形势的基本面,看到外围经济环境“冷中有热”,注重把握热点;看到宏观政策取向“稳中趋变”,善于用好变化;看到成都发展走势“高位运行”,继续乘势而进。

会议指出,今年全市经济工作基调为“稳中快进、领先发展”。“稳”是基础,“快”是要求,“进”是结果,“领先发展”是新形势下成都发展的总体取向。“稳”,就是要稳住近几年成都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稳住成都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总量的份额,稳住成都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排位。“快”,就是要加快成都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进”,就是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结构优化取得新进展,改善民生收到新成效。通过“稳中快进”,进一步强化成都在西部地区的领先优势。成都要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有条件也有责任在全省、全国发展的大盘子里担当起快进的积极因素。

会议指出,要把握今年经济发展的着力点,紧紧围绕“五大兴市战略”来找准着力方向和工作抓手。一是增长动力要注重“双需驱动”,把提振内需作为支撑成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把扩大外需作为促进成都经济发展的新兴动能。二是发展路径要坚持“两型增长”,既抓内生型增长,将其作为成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和总的方向;也抓外生型增长,将其作为迅速做大成都经济规模的现实路径和重要机遇。三是产业结构要突出“实体支撑”,细化落实好“产业倍增”战略,着力推动工业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打牢实体经济支撑。四是工作方法要体现“全域统筹”,认真落实“交通先行”、“立城优城”、“三圈一体”等一系列兴市战略,继续深化城乡统筹和“两化”互动,加快推进交通设施的全域覆盖、城市体系的优化布局和生产力格局的圈层融合,提高“城乡一体、市域一体、产城一体”发展水平。

会议强调,今年成都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的一系列重大决策,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建设等重大机遇,紧扣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按照省委“‘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投资拉动、产业支撑”的要求,把握“稳中快进、领先发展”的工作基调,认真落实“五大兴市战略”,着力抓好双需驱动、两型增长、实体支撑、全域统筹,着力做大经济总量、优化发展质量、提高民生水平,为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创造良好开局。

会议提出了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是有效扩大内需,努力保持投资和消费稳定增长。要形成今年成都经济“稳中快进”的发展势头,必须让内需潜力得到有效释放,稳住投资是关键,扩大消费是基础。要确保投资规模适度增长,推进储备项目向重点项目加快转化,确保在建和续建重大工程的施工进度,加大政府投融资平台直接融资力度。要采取刺激消费的积极措施,提高有效消费能力,让人们敢于消费、能够消费、方便消费。要注重用好和扩大成都作为西部中心商贸城市的优势,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创新消费业态和商业模式,争取吸纳更多的外部消费需求。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可持续发展的硬件支撑。要认真落实“交通先行”战略,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今年成都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充分发挥拉动当期需求、支撑长远发展的双重功能。要开展交通枢纽建设攻坚,突出抓好对外交通等一批出蓉大通道建设,大兴市域快速交通和轨道交通,保障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争取从年初开始就形成交通设施集中开工、加快建设的高峰。要抓好信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考虑“产业倍增”战略的应用需求,切实加强先导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要加强水利、生态设施建设,提升城乡居民供水和防汛减灾能力,提升成都发展的环境承载容量。

三是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综合各方面情况看,今年成都经济要实现“稳中快进、领先发展”,工业必须勇挑大梁,在实施“产业倍增”战略中冲在前列,成为全市经济增量的主体贡献者。要抓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大力引进一批龙头项目、补链项目,加快建设一批扩产项目、续建项目,推进项目的密集落地、密集开工、密集投产,向新项目要增量。要抓工业园区挖潜,坚定不移地走“园区工业”的路子,突出高新区、经开区两个国家级园区的主导地位,推进工业集中发展区提升集约用地水平、完善配套服务、加快产业升级,支持跨园区产业协作配套,着力提升承载能力和产出强度。要抓产业集群和重点企业培育,坚定工业主攻方向,着力发展电子信息、机械汽车、食品等已具备较好基础的重点产业,积极扶持新能源、新材料等具备较大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和支持第三圈层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程,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四是突出平台建设,推动服务经济提速升级。当前成都经济发展,既要抓紧补上工业充分发育、高端发展这一课,又要瞄准世界城市经济的演变趋势,积极培育服务经济。服务业的发展,应当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政府能够做、应该做的,是建立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平台。要搭建好空间平台,依托城市综合体、商务楼宇等空间载体大规模集聚服务业高端项目,实现城市形态的优化和城市业态的升级。要搭建好技术平台,科学筛选一些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新兴服务业态,作为今后几年成都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方向。要搭建好金融平台,围绕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发展定位,加快打造西部现代金融中心。要搭建好政策平台,用好成都作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政策机遇,全面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

五是深化城乡统筹,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形态。今年要继续把巩固和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作为全局工作的重要部分,用好试验区的品牌优势和政策优势,激发城乡生产要素活力,推进市域经济均衡发展。要发展都市农业,打牢城乡统筹的产业基础,实现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有显著提升。要深化配套改革,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创新上先行先试,争取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发展好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成果的良好局面。要结合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示范线建设成果,集中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争取沿示范线率先建成三次产业联动、公共服务均衡、生活方式现代的新型城乡形态。

六是实施龙头工程,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今年是天府新区建设和“北改”工程的启动之年,要围绕落实“立城优城”战略,坚持以两大龙头工程为抓手,引领城市化进程全面提速升级。要按照“三位一体、四态合一”的要求谋划天府新区发展,将天府新区作为成都引进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主平台,作为实施“两化”互动战略的主阵地,今年的主要任务是要先行启动支撑新区骨架的重大基建项目,切实抓好起步区建设,争取工程建设“出实物”、产业聚集“上规模”。要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时安排、分块实施”的工作原则,确保“北改”工程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今年要按照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形态定位抓好北城新一轮全面规划。要推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体系建设,加快完善新型城镇化的制度设计,引导产业和人口按规划定位向城镇组团聚集,着力增强产业聚集效应和人口承载能力,构建多层次、多组团的网络化城镇体系。

七是坚持开放创新,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开放创新,是塑造城市竞争力的长远大计,也是今年成都经济工作的重点领域。要提升开放水平,瞄准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突出重点产业招商,紧贴天府新区建设、“北改”工程和第三圈层加快发展突出重点区域招商,争取新引进一批具有国际水准、代表产业高端的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要强化科技支撑,抓住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机遇,争取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推出一批“成都创造”的市场领先产品,进一步推动成都经济发展转入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要强化制度创新,争取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为促进成都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机制活力。

八是着力改善民生,让城乡群众更多地享有发展成果。改善民生,既是抓经济工作的重要举措,更是抓经济工作的最终目的。今年,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在改善民生上拿出更大的投入、采取更扎实的举措,争取收到更显著的成效。要办好惠民实事,继续把就业促进工作摆在为民办实事的首要位置,大力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继续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持久开展治安稳控和交通保畅工作,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和便民市场体系建设,提升居住小区文明管理水平,让全体市民享有更安心、更舒心的人居环境。要提升文化事业,围绕打造“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和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的文化建设目标,着力发展文化事业,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把文化惠民、育民、乐民作为民生工程的一件大事来抓。要完善社会事业,加快提升全域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大力发展公益性学前教育,进一步解决幼儿园入学难、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抓好健康城市建设,争取年内基本建成基层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围绕打造“15分钟公共体育服务圈”,进一步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要健全保障机制,继续扩大城乡社会保险覆盖面,积极健全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织好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的安全网。

会议强调,做好今年经济工作,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比较复杂,经济运行中不协调、不稳定、不可持续的因素明显增多,难度和压力较往年显著加大。要充分认识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在谋划上要周密周到,在举措上要加力加劲,切实做好保障工作的有力准备,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要强化领导保障,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满怀热忱、满怀执著地抓发展、兴发展,加强经济形势研判、经济工作组织、经济环境营造、经济绩效考评。要强化土地、人才、能源资源等要素保障。要强化稳定保障,集中力量、集中资源保稳定、促稳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强化舆论保障,宣传工作要把准主基调、唱响主旋律,注重发挥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特殊功能,注重发挥提振人心、鼓舞士气的积极作用。

会议号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满怀信心、扎实工作,奋力保持成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势头,充分发挥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主力军作用,为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而努力奋斗。

市领导李昆学、徐季桢、朱志宏、孙平、何华章、赵小维、敬刚、文登来、刘超、黄建发、童若春、敖锡贵、杨伟、李小新、傅勇林、白刚、刘仆、王忠林、谢瑞武、苟正礼、何绍华、张宁生、金嘉祥、李铀、戴晓雁、黄平,市检察院检察长李建,市长助理陈争鸣、周鸿德、毛志雄、韩春林、门生、刘俊林,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谢志迪,市政协秘书长沈有春出席会议。

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副秘书长,市人大专委会及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委员会、市政协专委会主要负责同志,市级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区(市)县委和人民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部分企业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分享到:
上一篇:在新突破的基础上实现新跨越 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下一篇:刘捷副省长到金沙车站检查节前安全工作

市州分站

网站链接

版权所有:四川省人民政府口岸与物流办公室 技术支持: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网站维护:四川省物流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 4008033669 网站留言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40236 蜀ICP备12000086号-1 www.scswl.cn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单一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