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新的一年,新的征程。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必须坚持“双核共兴、三产联动、城乡统筹、圈层融合”的全域成都发展思路,二圈层的新都作为“中雁”,如何实现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新都,城北副中心,他们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抓住我市启动北城新一轮规划、建设的历史机遇,按照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形态定位,充分发挥“北改”主战场作用;通过“北改”,推动新都在“中雁竟飞”的格局中领先发展,争当主力;通过“北改”,推动宜人城北、安居城北建设,奋力打造“高端低碳、集约高效的产业强区,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宜人新区,传承创新、独具魅力的文化名区”,全面提升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水平,在全市“三圈一体”战略中成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主体区。
理清思路才能推动发展。从即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对新都区抢抓“北改”机遇,投身“北改”,推动交通升级、产业转型,建设畅通城北、安居城北、宜人城北予以关注。
交通是一个区域发展的“杠杆”,如果找准支点,它能有力地撬动一方发展,甚至能够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附加成果。
拉近与中心城区的距离,改变城北片区因行政区划犬牙交错而造成“通而不畅”的交通现状,新都区积极行动,按照“交通先行”的发展思路,构建以轨道交通、高速路、快速路和主干道为支撑,全面对接中心城区、天府新区“双极核”的现代成都北向立体式综合交通体系。
“我们邀请了市交通发展研究院共同研究拟定与中心城区深度融合的交通发展规划,进一步梳理北城路网体系,着力打通断头路、消除梗阻点,为北城缓堵保畅奠定工程基础。”新都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黄宁伟告诉我们,一系列的重要道路基础设施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规划、建设中,“十纵六横四轨”立体交通路网体系渐行渐近。
今后,市民驱车从新都往返成都主城区的时间将大大缩短,制约城北发展的交通瓶颈被彻底打破。可以预见,随着北城交通体系的重新梳理,新都,这个在地理位置上距离成都最近的区域,将名副其实地成为成都周边道路交通最为发达便捷的区(市)县之一,真正融入“成都半小时交通圈”,在“北改”中发挥更大的主体性作用。
川陕路新都城区段改造工程
建8车道美丽宽敞城市景观大道
川陕路新都城区段从去年3月正式启动改造,目前已完成规划、勘测、招标等前期工作,正加快开展道路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房屋拆迁、管线迁改施工,计划在今年内全面建成通车,“该道路将拓宽为53米,成为新都区连接成都中心城区最便捷的一条主通道,而且也改变了新都的城区面貌。”黄宁伟说。
川陕干道是成都市城北地区一条十分重要的主干道,因修建年代久远且宽度不足,一直处于超负荷承运状态。该路段沿线分布着大小规模不一的货场、卖场、车场和单位企业,每天开进驶出的客、货车约有3万多辆,此外还有频繁往返转运货物的摩托车、电动三轮车及货运人力车等。多年来,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川陕路的通行功能变得相当脆弱,一个堵点就可能造成上千辆汽车无法挪动。作为北门进出城的主要干道,其烟尘弥漫、拥堵不堪的景象一直是城北物流交通命脉的一大瓶颈。
去年取消的川陕路“三河场”收费站一度是制约当地交通的“隐疾”。位于成都市北门新都区三河街办境内的国道108线川陕公路上的“三河场收费站”,每天都影响关系着成千上万成都人的出行“表情”。从2004年起,新都区就有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反复提议撤销这个收费站。
随着去年川陕路“三河场”收费站的取消,这一制约新都交通多年的“症结”终告消除,该区也随即正式启动道路改造计划,准备把新都到三河场的7公里路段打造成双向8车道美丽宽敞的城市景观大道。
金丰高架桥下道路改造工程
实现桥上桥下一样畅
与川陕路情况类似,金丰高架桥下道路改造工程也即将启动,将投资1.6亿元,改造成宽60米的城市主干道。
据介绍,全长7.2公里的金丰高速入城段高架桥是目前成都最长的一座桥梁,建成通车已经一年多了,但高架桥下破烂的路面却一直未得到改善。桥上快捷方便,桥下积水扬尘,桥上桥下两重天,令附近居民苦不堪言。“金丰高架的桥上部分基本实现了当地过境交通快速通行,但桥下大丰片区的境内交通条件仍待改善。”当地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桥下的金丰路自建成之日起就逐渐成了“烂尾路”,雨天积水,晴天扬尘,与桥上车水马龙、畅通无阻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在现场看到,沿着金丰高架桥向大丰街办方向行走,桥下众多重型卡车碾压起尘土翻飞,不少路段还有坑凼。
为进一步改善当地交通条件,金丰高架桥下道路改造已被新都提上日程,该区将投资1.6亿元,将其改造成宽60米的城市主干道。目前,相关的设计和施工准备基本妥当,待进一步完善以后立即实施。
货运大道—绕城高速互通式立交
缓解绕城高速北新立交和三河立交负担
正在建设的货运大道—绕城高速互通式立交雏形,封闭式的互通立交将货运大道与绕城高速连在一起,开通后,将缓解绕城高速北新立交和三河立交的负担。
据悉,货运大道—绕城高速互通式立交总投资近4亿元,占地371亩,是连接绕城高速、货运大道以及物流中心西园路的重要互通式立交桥。由绕城单喇叭立交、货运大道单喇叭立交以及两立交之间约1公里的连接线组合而成,设计车速为绕城段100公里/小时、货运大道段60公里/小时,预计今年6月全线建成通车。
据介绍,货运大道先后与四川粮库铁路专用线、新新路、川陕干道、成绵峨城际铁路、成绵高速公路交叉,并连接已建成通车的成青快速路。此互通立交桥建成后,成都北部交通拥挤和货运压力有望得到缓解,成都中心城区与新都物流园区、青白江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之间的物流通道,也将形成快速互通。
“这个互通立交建成后,货运车辆北上出城时,就可以从这里转上货运大道,通往新都物流中心、广汉、德阳、绵阳等地。”新都区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互通立交主要服务于新都物流中心,满足物流中心车辆快速上下绕城高速的需要,进一步缓解交通压力,并兼顾万石路上的车辆上下绕城高速的需要。配合另一已建成的货运大道—成绵高速互通式立交桥,将进一步减轻川陕、北新线的交通压力,“以后货车统一走货运大道,而现在还承担着繁重货运任务的川陕路则主要作为北部新城的城市主干道。”该负责人说,这样一来,公路客货运在中心城区实现分流,城北货运交通散、乱、堵的传统局面将得到改变。
抢抓机遇
科学规划建设“畅通城北”
除正在建设的道路桥梁工程外,新都区正计划通过系列举措,打通断头路,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新都区正积极推动建设蜀龙路五期,跨过三环连接成华区;建设蓉北商贸大道连接金牛区以及地铁3号线2期、1号线、5号线规划进入新都。
新都区有关负责人说,新都是城北门户,是人流物流的重要集结地、疏散地,通过“北改”,将对北城缓堵保畅和轨道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未来几年,新都将积极构建北城立体式的综合交通体系,坚持“交通先行”战略,首攻外向交通,打破制约区域发展的通道瓶颈,构建布局合理、衔接顺畅、功能互补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通过构建多通道的外向交通格局,拓展外向交通,建立直达中心城区、天府新区和双流机场的快速通道,促进区内骨干道路与绕城、二绕等互通互达,通过交通网络体系进一步推动城北圈层融合,培育新都高位发展的开放型空间优势和聚积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