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物流学苑 >  物流金融
装备制造业增长方式转变之困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3-07-03 浏览数: 标签: 装备制造业 增长方式 转变之困

  关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话题已谈论多年了,但实践中的效果不值一提。应该说,在一个主要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宏观环境中,企业的投资性扩张才是能够与之相适应和匹配的。

 

  丘吉尔曾经说过:“美国人总是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但都是在把能犯的错误都犯完之后。”但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业在面对转型这一课题时,仍陷于迷惘之中。

 

  近年来,装备制造业由于产能过剩而导致的行业竞争加剧的现象一直非常突出。汽车行业也好,工程机械行业也罢,都已经出现了不少过度竞争的情况,比如超低价销售、零首付政策等等,已经严重影响了整个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健康和正常的市场秩序。装备制造企业的这种外延式扩张,在消耗掉大量资源的同时忽略了内涵,我国的装备制造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变,行业内普遍呈现出“肌无力”的病状,而技术“空心化”的局面依然如故。

 

  企业要发展,行业要消除病灶,具备核心竞争力,最根本的就是要转变行业的增长方式。在这一点上,业界普遍形成了共识。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生态环境决定了适者生存的基本原则。不同的增长方式是企业应对外部环境的一种选择。有怎样的发展环境,大多数企业就会选择能够相匹配的发展模式。如果外部环境没有大的变化,企业可以轻易地廉价获得生产要素,环境成本中的一部分可以外部化,利润还在增长,无论是装备制造行业还是企业,谁也不会平白无故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不会冒险搞技术创新。而这种增长方式生命力之所以顽强,显然不是在市场化为原则的基础上可以形成的。

 

  时下,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GDP仍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地方政府很容易将对GDP增长的诉求,转嫁到对督促企业规模的膨胀上。装备制造产业之所以存在低端产能普遍过剩的状况,事实上与地方政府所起到的推手作用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转型与创新这种成本高、风险大、周期长的内容,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显然是远水难解近渴。基于此,紧紧围绕装备制造业上大项目、新项目,自然而然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热衷、偏好的选择了。

 

  应该说,体制机制问题不解决,装备制造产业没有前途。显而易见,突出效益原则是产业转型的前提。对于那些国有的装备制造优势资源,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处置方式,没有一个得以不断优化其功能的机制,产业转型很可能就是一句空话。

分享到:
上一篇: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下一篇:从点经济到网经济 物流业在于整合

市州分站

网站链接

版权所有:四川省人民政府口岸与物流办公室 技术支持: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网站维护:四川省物流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 4008033669 网站留言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40236 蜀ICP备12000086号-1 www.scswl.cn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单一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