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煤炭运输市场低位运行,港口内贸煤发运减少,电厂煤炭库存量增加的情况下,港口库场堆存面临较大的压力,对此——
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以及进口煤冲击、南方水电增发、电厂库存较高等影响,内贸煤炭市场自5月中旬以来持续低迷,日均办理装船手续船舶大幅减少。北方港口煤炭场存与日俱增,港口场存能力一度接近饱和。为此,港口企业想方设法做好煤炭运输保障,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秦皇岛港: 确保船货有效衔接
7月2日,交通运输部李盛霖部长就煤炭压港问题到秦皇岛港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召开座谈会,提出了要讲政治、顾大局,千方百计缓解煤炭压港状况,全力以赴确保港口生产安全,保障煤炭运输通道安全畅通。为此,秦皇岛港在保证煤炭企业正常生产、煤炭卸车、铁路正常运输的情况下,采取了多项措施——
做好港内垛位规划和使用。积极协调作业委托人,争取最大程度地将质量相近的煤种进行混堆,提高场地利用率,做到全港实际堆存能力最大化。
加强与大型煤电企业的战略合作。重点发挥专用设施、准班轮运输的作用,协调客户增加下水量,同时利用泊位生产间隙,做好设备的检修维护,为生产提供设备保障。
强化菜单式装车制度。协调铁路等部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电厂需求、船期、场存等情况准确提报要车菜单,以装船为导向安排卸车,保证船货有效衔接,避免煤炭压港。
严防自燃煤发生。加强现场垛位巡视和湿度监控,发现煤炭自燃及时处理,确保港内作业安全,严禁自燃煤装上船,保障船舶航行安全。
目前,随着夏季高温天气的来临,南方居民用电有所增加,电厂耗煤量有所恢复,解决煤炭高场存问题有了初步效果。7月1日至18日,日均场存为860万吨;7月19日更是降至839万吨,堆存压力有所缓解。煤炭堆场无一处煤炭自燃,港口装卸生产保持正常。
青岛港: 电煤船舶即到即卸
今年以来,尽管港口煤炭库存持续上升,但上半年青岛港煤炭吞吐量依然完成881万吨,电煤上水总计完成307万吨,其中为青岛电厂接卸上水电煤51.8万吨;为黄岛电厂接卸上水电煤255万吨,青岛港全面落实国家、省、市保供电、保民生的总体要求,对电煤运输保障工作始终高度重视,在电煤运输保障工作中,全力以赴保证黄岛电厂、青岛电厂等山东省内电厂的电煤储运需求。
在电煤运输保障上,青岛港始终严格按照国家、省、市的总体要求,对电煤运输工作全力落实“三优先”原则,保证电厂的用煤需求。在电煤船舶集中到港的情况下,尽量安排电煤船舶优先靠泊(多数情况安排直靠),避免因船舶滞期而增加电厂的采购成本。
在电煤卸车方面,青岛港抓好流程调配,做到即到即卸,同时做好车厢煤炭底子的清扫工作,确保火车进港电煤的颗粒归仓。
在电厂的场地准备方面,青岛港以满足电厂的储煤需求作为第一工作标准。一季度,黄岛电厂煤炭平均库存量达60万吨,按日均耗煤1.2万吨计算,可保证电厂正常生产50天左右。
随着国际市场煤炭价格的下滑,进入4月份以后,电厂对外贸进口煤炭的采购力度进一步加大,煤炭库存量继续攀高,达到83万吨,4月份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100万吨。在当前国内用户降低对国内煤的采购,港口内贸煤发运不畅的情况下,电厂煤炭库存量的增加,给青岛港原本紧张的库场堆存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为满足电厂的储煤需求,青岛港积极调整煤炭场地,不惜增加搬倒费用,将原有矿石堆场内的矿石搬倒出去,为黄岛电厂增加了堆存场地。
日照港: 新方法带来卸车高效率
去年11月份至今,日照港股份一公司的煤炭库存一直保持在200万吨以上,给货源开发和生产组织带来极大压力。
对此,日照港股份一公司提出“堆场就是我们的战场”的口号,在不断加强货物疏港的同时,通过有序的垛位规划、精准的煤炭堆卸,为公司有限堆场“挤”出全部潜能。在首先保障货物质量安全的情况下,公司要求每一项作业任务都应做到场地整洁,货物放置有序、科学、合理;要对小垛头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堆场的潜能,让堆场随时有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保证公司的正常生产。
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日照港股份一公司明确提出将翻车机卸车效率由去年的44.2节/小时再提高0.6节/小时,达到44.8节/小时。通过“煤种作业法”、“故障报警法”、“高低位对比法”、“30秒设备检查法”等一系列方法的实施,不断提高卸车效率。
该公司根据每个煤种不同的物理性质,制定不同的卸车方法,避免了作业过程中的过负荷、堵漏斗、跑漏煤等影响卸车效率的人为操作失误,为确保卸车顺畅提供了保障。
货车流量大、纵横道口多、驾驶人员杂,导致堆场汽运短倒作业过程中转运车辆跑错场地的现象时有发生。日照港股份一公司将原有的单色转煤证,改为白、黄、绿、蓝、红五种不同颜色的转煤证,作业过程中每一票转运使用一种颜色,现场理货员及作业司机根据收票颜色就能判断场地是否正确。在多票作业同时进行时,“五色”转煤证的优势将更加凸显,有效避免了车辆跑错和转运过程中混垛现象的发生,进一步确保货运安全和客户利益。
转煤证上一个小小的改变,将汽车准确到垛率提升到95%以上,也带来了一系列堆场管理的改变,实现了“万次安全对垛无差错”、“万车检斤无差错”、“千次化验无差错”的目标,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客户的在港利益,提高了公司堆场煤炭的周转效率。
烟台港:保障企业供煤正常
今年以来,烟台港集团坚持“优质、高效、安全”的原则,全力做好煤炭接卸及转运工作。今年上半年烟台港完成煤炭吞吐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0%。
为了提高装卸效率,保证煤炭及时转运,烟台港根据不同时期电煤、热力煤等煤炭运输的特点,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为煤炭接卸及转运建立“绿色通道”, 从生产组织、质量管理、数字准确入手,在场地、机械、人员等方面进行了充分准备,安排专用机械、专业人员参与作业,并坚持“三优先”原则,即靠泊优先、库场优先、生产组织优先,优先安排煤炭接卸及转运,以保障各企业的煤炭正常供应。同时,通过相关单位与电厂、热力公司、贸易商等加强沟通协调,及时掌握煤炭船舶到港及需求信息,确保煤炭接卸、转运顺利进行。
为确保货运质量,烟台港针对煤炭作业的特殊性,以确保货运质量为中心展开各项工作。他们制订了《煤炭作业质量管理规定》,对煤炭在卸船前准备、卸船、进出仓库及堆存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规定,最近几年根据形势变化和客户需求,随时调整完善作业流程。为防止作业过程中撒漏,对装卸机械及水平运输机械进行了加固,专门安排人员对甲板遗漏和不清洁的货物进行清理,并单独堆放。同时规定,凡造成撒漏的将给予严肃处理,对撒漏货物超过1/3斗的按质量事故进行处理。
锦州港: 加大市场对接力度
为应对煤炭市场不断下滑的严峻形势,锦州港业务部结合实际出台了五条举措——
关注即将扩能的电厂,抓住电厂扩能的准确时间,了解电厂扩能后对褐煤的实际需求情况,为有需要的电厂提供优质货源,为其提供操作平台,加大市场对接力度,增加客户走货信心。
把新抚钢作为上岸煤开发突破口,通过测算物流综合成本,为其设计适合自身运输的方式,开辟新的运煤通道,并协助其货源对接,加速合作进程,争取扩大上岸煤份额。
港口新引进的客户在考核期内如果能达到要求的,建议实行激励政策,对物流链完善的客户进行培植,做好客户置换工作,保证货源结构的稳定及合理流动。
对港内库存过高的客户,一方面要求客户按船期、堆存情况制定进港计划;另一方面与铁路部门密切配合,并每周向铁路部门通报各计划,以便铁路部门掌握第一手资料。
在市场低迷时期保证正常的准班轮业务,不能因为市场的波动影响港口班轮的正常运转,充分发挥班轮的独特优势。
与此同时,港口相关部门还结合当前市场形势制定针对煤炭货源降低成本和增加收入的措施,如:控制和减少煤炭库场杂作业成本,取消和缩减修整垛形及苫盖作业,不再安排3层以上的爬高和钩高作业,此举可压缩钩机、铲车等机械成本120万元;阶段性收取煤炭堆高费,加强对煤炭集疏港计划的管理等。
港口还在防止库场煤炭自燃方面下足功夫,确保煤炭的存储安全,不能让煤炭货主“流泪之后再流血”。
黄骅港: 以场存红线强化计划管理
作为中国最大的煤炭生产企业,神华黄骅港务公司目前遭遇了因煤炭市场的急转直下导致的煤炭库存持续增加的问题。据了解,在往年正常情况下,黄骅港的平均库存仅为80万吨左右,今年6月份随着市场急转直下,库存一度飙升到150万吨左右。
以场存红线来强化煤炭计划管理,是神华黄骅港务公司面对市场形势严峻、煤炭压港等问题时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据了解,黄骅港对煤炭运输量实施了严格的计划管理,若库存接近170万吨,港务公司将从煤炭运输的上下游进行相应调整,防止库存量过大影响装车。
在此基础上,该公司还加大了生产组织配合力度:通过合理优化场存结构,将港内煤种由年初的日均32个调降至现在的17个,有效地提升了堆场利用率;加强到港船舶组织,大型船舶到港比例,上半年单船平均载重达到3.56万吨,较去年提高了8.7%,大大提高了装船作业效率。针对卸车能力大于装船能力的实际情况,上半年该公司积极开发利用已有资源,在质监、海事等部门的支持下,于3月底顺利实现船舶靠泊,有效地扩大了港内船舶存量,降低了天气及辅助作业对生产造成的影响。这一举措能使全港多停靠船舶83艘次,为港口生产实现“双过半”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撑。
通过多种有效措施,今年上半年,黄骅港煤炭港区保持了稳定地运营形势,累计煤炭装船5198万吨,同比增长7.6%。其中5月份一个月完成装船1002万吨,还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