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多时间以来,随着京东牵手好邻居、顺丰优选开设社区“嘿店”,以及1号店与全家品牌达成战略合作,在上海300家全家便利店提供订单包裹自提服务,电商自提渐渐成为业内热门话题。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大部分一线电商,包括京东、天猫、苏宁、当当网、亚马逊、顺丰优选、1号店已全部推出了商品自提服务。一时间,自提服务似乎成为了电商企业的“标准配置”,并被给予厚望,希望借此解决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然而,眼下的自提模式发展却并不理想,多数消费者依旧习惯于“门对门”的配送服务。据了解,不论是电商自建的自提服务站,还是与社区便利店合作的自提点,多数使用率也还不尽如人意。有业内专家表示,从短期看,消费者的自提习惯还很难养成。“从现在的情况看,国内的消费者短期之内很难养成包裹自提的习惯。”电商专家鲁振旺认为,便利店自提服务在日本之所以成功是基于密集的便利店网络,而国内的便利店行业明显满足不了这一要求。相比之下,国内便利店比较分散,每个便利店拥有的网点也不是很多。
此外,鲁振旺也表示,相比国外国内快递物流人力成本依旧相对较低,终端合作商的利润非常薄,也影响了合作商积极性。另一方面,大型B2C电商多采取满额包邮的策略,对于自提服务没有优惠,短期内难以吸引足够的消费者选择自提。而尽管发达国家的大型电商企业也正在不断进行自提业务的尝试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目前快递包裹“门对门”服务仍是主流,自提还只是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一种形式。
当然,除了用户既有的使用习惯难以改变之外,眼下电商的自提系统也面临着成本高企、信息系统建设困难等诸多问题。要形成便捷的自提网络,就要建设密集的自提点,但自建自提点的投入对于电商而言已变得越来越难承受。以最新面市的顺丰“嘿店”为例,虽然网点多建于郊区、城乡结合部,但其单店一年的投入在50万元左右,即使其在自提服务之外还增加了代销、代购等服务,但离盈利还很遥远。
而在城区铺设自己提货点的天猫、京东、当当等电商则面临着更大的成本压力。虽然面积相对较小,但其单店仅租金成本一项每年就要近20万元。而根据行业内整体测算,消费者选择自提,电商物流成本可以节省3元左右。这意味着一个这样的自提点,每年自提量超过6万单才能“盈利”,而以目前的情况看这几乎不可能。
也正因为如此,为了节约成本,如今电商多数采取和社区便利店“联营”的形式,将社区便利店作为自己的自提终端,虽然节约了成本,增加了自提点数量,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如果不能打通电商和便利店的网络,那么电商就不知道包裹是不是真的交到消费者手里。”快递咨询网首席咨询师徐勇表示,虽然便利店乐于接受电商快递抛出的橄榄枝,但如今电商和便利店在技术对接上面临困难,诸如数据交换等方面。如果要大面积推广,双方就要实现后台数据的对接,内部系统设也置需要更改,这笔投入同样不小。除此以外,国内尚无一个品牌的便利店能实现密集的城市社区覆盖,如好邻居在北京也只有100多家店,电商企业哪怕只想实现北上广等少数中心城市的覆盖,也要联合至少七八个便利店品牌,难以操作。
另据业内人士介绍,在技术方面,自提模式需要高速快捷的信息管理系统,基于传统的快递取派、中转等基础上的信息技术是无法实现的。电商及相关企业需要研发一套相匹配的,并利于末端数据采集甚至包括短信提醒、财务结算需求的信息系统。
目前来看,虽然各家电商均已在发力自提模式以提升客户满意度,但该项业务尚处萌芽期,想要被市场熟知并让消费者真正接受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不过,电商抢先布局自提模式也是在抢占未来市场份额的一种有效手段,在产品、价格、业态等方面越来越趋同的当下,电商企业通过提前布局配送售后等服务来争取消费者已成为必然,因为对于电商行业而言,实际上能够影响消费者购买选择的就是各个服务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