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在挑起消费狂热的同时,也让快递显得“手忙脚乱”,一是“慢”,二是“破”,三是“丢”,恰恰击中了快递业发展的“杂乱无章”。
解决这些乱象,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和市场巡查,从服务质量管理、安全保障措施等方面,给快递业套上“紧箍咒”。但最根本的,还在于快递公司的自我完善提升。
增加人手、投入车辆、新增操作场地、增加设备,为了应对“双11”旺季高峰,厦门市快递企业已提前进入全面备战状态。昨日上午,厦门市邮政管理局、厦门市快递行业协会召集厦门市快递企业就“双11”高峰应对措施向媒体进行了通报。
“双11”在挑起消费狂热的同时,也让快递业开始忙碌起来,用“春运”二字来形容,并不为过。尽管这几年快递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但在应对骤然增加的业务量方面,仍然显得“手忙脚乱”,迟递、不递、蛮递等现象屡有发生。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慢”,平日对“快递不快”虽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双11”期间一周乃至半月的“漫长等待”,无不成为网友抱怨最多的问题;二是“破”,暴力分拣,随手乱扔,导致物品残缺不全;三是“丢”,要么图省事停滞在“最后一公里”,要么随意请人代签,最终快件或被冒领,或丢失。而一旦出现利益纠纷时也常常陷入“丛林规则”,受伤的难免是势单力薄的消费者个体。
“慢”、“破”、“丢”,恰恰击中了快递业发展的“杂乱无章”。由于快递公司门槛低、标准低、人员职业素养低,低到“七八条枪,搭个草班子”就能上路,再加上不少是临时的“招兵买马”,发生快递事故也就不足为怪了。
尽管这未必是“双11”的主流,但“一粒老鼠屎会坏一锅粥”,无不影响着网购消费快感,也成为整个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绊脚石。解决这些乱象,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和市场巡查,从服务质量管理、安全保障措施等方面,给快递业套上“紧箍咒”。但最根本的,还在于快递公司的自我完善提升。“双11”本身就是一种消费模式的升级,作为电商与消费者的中间环节和配套部分,要与之同步前行,就必须不断转型升级。
归根结底,让快递跑得更快,知易行难,这既是一道行业课题,也是一张民生考卷,必须靠先进的分拣技术、科学的内部管理、完善的运行规则来提升质量、赢得“满分”。除此之外,还应依靠社会力量来解决快递“最后一公里”等难题,比如探索在社区的商店、便利店等代投代签快递。
又一个快递爆仓高峰将到来,只有拿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服务、新举措,以及更多的“私人定制”,才能给消费者一个信心和希望。否则,快递不快,还折腾人,那还叫快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