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着吃了几回闭门羹之后,大连久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源庭说:“银行对物流业的资金支持门槛太高。大企业都做不过来,小企业几十万元的项目好像都认为不值得做。”有同样经历的还有锦扬国际物流(大连)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扬,他说:“物流金融产品的创新存在一定局限,针对性不强……”
这类抱怨,深圳发展银行大连分行的谭峻已经不是第一回听到了。
日前,在大连市物流协会牵头举办的“物流金融创新产品”研讨会上,包括谭峻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代表承认:对物流业发展的特征不是十分清楚,而要根据物流业发展规律、特征来设计相应的金融产品,还需要一个过程。多家金融机构代表同时表示:要破解中小物流企业眼下的“燃眉之急”,组建联保体应是应对“无质押贷款”的最有效方式。
物流企业苦恼:缺少质押物,难获银行资金支持
大连市物流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市目前有物流企业3500余家,物流营业收入去年达到700亿元,占比90%以上的中小物流企业贡献率超过50%。虽然占据半壁江山,但是多数中小物流企业仍处于轻资产运作、低成本竞争的状态,要扩大经营规模,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现代化技术手段,与会的多家物流企业均表示“很差钱。”
“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探索抵押或质押等多种贷款担保方式。”2011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中,鲜明地提出了加大对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足见国家对物流投融资的重视。然而现实中,物流投融资,尤其是中小物流企业投融资仍然步履维艰。究其原因,记者了解到,这与物流业的产业特征有一定关系。“上游连着生产,下游连着消费”——物流行业在产业链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关键角色,但作为中间环节,物流企业既不占有生产资料,又不占有最终产品,因此绝大部分物流企业缺少融资所需的抵押物。抵押物成为挡在中小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
金融机构支招:中小物流企业组成“联保体”,应对无质押贷款
作为货代企业,久久物流主要靠赚取船公司佣金和运费差价获得利润。于源庭介绍说,最大的资金压力来自于为货主垫付运费,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一票货的操作周期在3到7天,货主回款周期为15天到3个月。一段时间内业务越多,资金周转的压力越大。”于源庭想知道,能否在操作周期内,以提单为质押,为货代企业提供小额资金予以周转,解决燃眉之急?“我们的客户相对固定,除非货出现问题,或是货主拖欠,货代公司难以一夜暴富,但是资金风险是可控的。”
去年加入《东北四省区物流托盘化合作行动计划》的大连东北亚托盘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建堂表示,虽然该项目已经被通过国家发改委立项,前景看好,但是目前也受制于资金缺乏,陷入“有好项目,没有钱”的窘境。对此,德心汇国际物流(大连)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俊野提出,“能不能为中小物流企业的特定项目定制金融产品,享受和国有大型物流企业同等待遇?”
对此,谭峻表示,物流业接触的上下游企业涉及的领域繁多,银行短时间内很难掌握其实力和潜力,因此不愿借贷。此外,银行也同样面临赢利指标和风险控制的考核,物流金融产品创新又需要过程。在目前的状况下,大连的中小物流企业应该增强相互间的紧密性,可申请联保体申请贷款,成员之间互相提供连带责任担保,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物流企业无质押、难融资的问题。
去年起,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深圳市物流协会与物流企业将签订战略合作及授信贷款协议,银行给予物流协会会员企业一定的授信额度,对其在限额内提出的信贷申请,提供便捷审批通道、优先授信融资安排、利率优惠。对此,业内人士提出,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促进物流业投融资有序展开,需要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物流企业发挥合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