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企业“出世”水到渠成
随着义乌市场的不断国际化,国际货代物流这个新兴行业在义乌风生水起、逐渐壮大。如今,义乌国际货代物流行业专门成立了协会。据行业协会负责人介绍,这个行业从业企业至少有2000家,这些企业为义乌小商品顺利、快速走向世界,搭起了一座座不可替代的桥梁。
不过,随着义乌市场的迅猛发展,国际货代物流这些“桥梁”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原因在于2000多家国际货代物流企业普遍是“个子小”,整个行业没有大而壮的龙头企业。
更尴尬的是,这么多的散户,面对的合作伙伴是中海、马士基、太平、以星、达飞这些大名鼎鼎的全球海运巨头,在“大块头”面前,义乌众多国际货代物流企业基本没有价格上的话语权。全球20强海运公司中有17家在义乌设立办事处或者相应业务机构,义乌小商品的国际化之路,一定程度上是要看这些巨头脸色行事。
“义联物流前期总投资人民币2亿元,现运营综合仓库面积达40000平方米,有望实现年吞吐量10万余标箱。公司致力于打造义乌首个在线‘公共订舱’平台,旨在提升义乌国际物流企业的运价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义乌企业在国际物流市场上的话语权,提升义乌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该公司一位相关负责人透露,此外,义联公司还将自购200辆集卡车,组建义乌第一家大型集装箱运输车队,向物流产业链抢食利润。
“公共订舱”延伸深水港效能
义乌金隆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就是这次参与联合的10家企业之一,公司总经理金旭峰介绍“公共订舱”平台的优势时说:“比如小商品出口到迪拜港口,A物流公司每个航次出口量有30个集装箱,B公司20个,其他市场上的散客加起来有30个集装箱。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公共订舱’平台,以每航次80个集装箱的出口量申请海运价。”
当然,打造义乌“公共订舱”平台的愿望是美好的,通过整合资源,可以实现义乌内陆港直接与上海、宁波的深度对接,但要真正充分发挥作用,让众多中小国际货代物流企业都来利用这个平台并从中受益,还有许多艰辛的路要走。
“毕竟我们也形成了自己的国际货代出口链条,要改变其中的物流模式,一方面要考虑有没有价格优势,另一方面还要看其中的便捷程度。‘公共订舱’平台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它的诞生、成长、壮大,还是要不断培育。”义乌一家国际货代物流企业负责人认为。如何实现整合后内部资源“合理消化”使之更高效地运转是接下来的挑战,也是工作的重点。
“作为一个港口经济的延伸,义乌打造‘公共订舱’平台这步棋肯定要走,我们只是先行动了。不过,光有雷声还不够,接下来,我们要在充实平台内容、提高平台服务质量、做好平台后期规划方面继续下工夫,争取把这个平台打造成内陆港无缝对接深水港的一个高质量的服务台。”“公共订舱”平台负责人戴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