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刚刚明白“第三方物流”,国外“第四方物流”已兴起;国内物流企业刚刚“有点感觉”,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已更名为“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现代物流概念,正被飞速发展的现代经济赋予全新的内涵。
长三角,有着优越的国际物流环境和产业资源优势,物联网与智慧交通的准备就绪为现代物流提供了最畅通的跑道。5月29日,在2014中国国际物流科技博览会上,中外近400家企业围绕“现代物流”迸发出自己的智慧。
把“丢失的”找回来
现代物流到底有多重要?“一瓶水在市场上可能卖4元,实际生产成本只有1元,剩下的3元‘丢失’了。‘丢失’在哪儿?就在运输、仓储等物流过程中。”宝骊叉车区域经理王福林举了一个形象江苏的例子。
日前,省经信委、省统计局和省现代物流协会联合发布的最新数据也印证这一点。数据显示,去年我省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为15.2%,尽管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低2.8个百分点,但仍高出发达国家5个百分点以上。在省经信委交通物流处调研员殷今红看来,物流费用高造成的影响非常负面,这会导致制造业和原材料成本提高,并通过产业链传导到终端环节,带动物价上涨。
提高竞争力,节约“丢失”的3元,显得格外重要。于是,现代物流被普遍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是降低成本的最后边界。
“直接运输是今后市场发展的趋势。”王福林认为,“现代物流就是减少中转,由A地直接发往B地,商务平台承担终极代理角色,节省了仓储、运输、宣传等成本,挤出市场‘水分’,使得电子商务形成更为良性的循环”。
让“铁老大”动起来
现代物流的魅力也吸引着矜持的“铁老大”。这次展会上,上海铁路局首次亮相。“离市场越近,越感到铁路货运改革势在必行。”上海铁路局货运营销中心主任史德耀说。
李海涛是徐州一家钢铁集团负责人,早在2006年,他就和铁路打过交道。可那次接触并不愉快,对于铁路货运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他深有体会。由于服务理念的落后,铁路货运与社会物流发展差距越来越大,铁路流失的不仅仅是李海涛这一个客户。
市场“倒逼”着“铁老大”放下身段,事实上,铁路货运转型加大市场份额的同时,实际上也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据测算,在全社会货物运量中,铁路货运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节约社会物流成本212亿元。
为了做大“门到门”服务运输市场,上海铁路局在发展自有车辆的同时,在铁路、水运等运输方式上,已形成完整的业务链,充分发挥“握指成拳”效应,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了共赢的综合服务。“目前开设的每周一班的‘苏满欧’常态运输班次,每列上都承载40个集装箱。”史德耀坦言,同海运运行时间相比,“苏满欧”班次的开通将节省时间近三分之二。
使“供应链”活过来
对于铁路华丽转身为运营服务企业,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副院长吴志华的评价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而言,市场通过调节激发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活力因子,才是体制改革的真正魅力所在。铁路的竞争优势被激发出来,进而形成较为完善的供应链端口,方能赢得市场。”
供应链强则国家经济强,物流活则经济血脉通,这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硬道理。在吴志华看来,现代物流供应链既不同于以供应链上某个环节为中心、片面追求最高效率的传统物流,也不同于强调全面控制、片面追求稳定性的上下游一体化,现代物流之争归根结底是供应链的整合。“从整体上采取一个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方式,为制造产品降低运输成本、管理成本、仓储成本。在整个生产物流服务行业中,应该从现代物流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简单地说,谁能率先整合供应链,谁就能真正赢得市场的肯定和客户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