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面对宏观经济环境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海东市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作为,逆中求进,全市呈现出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综合施策,投资拉动,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坚持把稳增长作为重要任务,充分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和消费基础作用,加强调控,多措并举,力促经济平稳运行。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7.7亿元,同比增长15.1%。地区生产总值等五项指标增速位居全省第一。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实施各类项目1297项,完成投资508亿元,增长25.3%,投资率达134%。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71.4亿元,增长13.5%。工业经济高位运行。完成工业增加值150.6亿元,增长18.4%,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115.2亿元,增长18.1%。新增规上企业16家。民营经济活力充分释放。全市新注册各类企业3076户,同比增长207%。民营经济增加值达13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6.3%,同比增长37%。财政金融支撑显著增强。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17亿元,增长26.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突破180亿元,同比增支42.7亿元,增长31%;专项资金争取量突破118亿元,同比增加39.5亿元,增长50%。盘活存量资金51.9亿元。全社会融资总额达到266亿元,增长30%。12家担保机构新增担保贷款4.6亿元。
—优化结构,提质增效,产业支撑基础更加坚实。现代农业再结硕果。实施了一批现代农牧业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6.2亿元,同比增长24%。“黄河彩篮”现代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当年开工、当年投入运行。全市特色优势作物面积占总播面积的85%。新型工业加速推进。实施余热发电等技术改造,铁合金、水泥、电解铝等传统优势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实施新兴产业重点项目21项,汉能光伏、安飞科技、江源铁塔、康泰铸锻等项目进展顺利。园区累计完成投资344.4亿元,实现了“三年见雏形”的目标。第三产业蓄势正发。青藏高原国际物流商贸中心成为我省发展现代化国际物流的重要基地,西宁海东国家级口岸建成投运。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列入商务部跨区域农产品流通重点项目。普惠金融服务实现乡镇全覆盖。房地产业及住宅建设增长79.6%。全年旅游总收入增长32%。
—规划引领,基础先行,统筹城乡发展和生态建设步伐加快。城区规划建设再开新局面。《海东市核心区规划》获批,编制了《城市建筑风貌导则》,城市职能定位、发展格局和特色风貌更加明确。城乡基础建设取得新成效。完成交通投资45.5亿元。兰新高铁开通,海东步入高铁时代。完成水利投资20.6亿元。空港110千伏输变电等工程建成投运,完成电力投资2.17亿元。区域经济发展呈现新亮点。乐都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平安县城市结构和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互助县以绿色产业园和特色旅游业引领绿色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民和县新旧区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化隆县 “双城”建设思路更趋明确。循化县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居全市前列。生态海东建设迈上新征程。大举推进南北两山绿化,投资3亿元完成绿化20平方公里。湟水河水质达标率提高13个百分点,高于国家下达指标。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1%。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民生支出占到财政总支出的78%。就业增收更添实惠。城镇新增就业9304人,行政事业单位公开招录和招聘高校毕业生719名,转移输出劳动力55.7万人次。出台进一步促进拉面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14元,增长9.18%。农民人均纯收入6979元,增长12.8%。社保水平持续提升。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等11项政策补助标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和医保基金风险防控走在全省前列。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新建幼儿园59所,累计投资12.2亿元完成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三年任务。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先住院后结算、分级诊疗等服务模式不断完善,医保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7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72%。。惠民工程普及大众。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3.17万套、农村“两房”2.88万户。在163个村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易地搬迁农户4035户,减贫8.34万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和“平安海东”建设,切实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维护了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