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青岛市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4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其中,B2B模式交易额占比超过80%,网络零售规模约450亿元,同比增长40%,约占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电子商务在引领经济优化升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跨境电商国内领先
继上海、杭州、宁波、郑州、重庆五地后,2014年1月27日,青岛正式加入跨境电商试点城市的行列,青岛也成为我省首个获批开展此业务的城市;4月份,《关于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标志着青岛市跨境电商试点进入实质性阶段;6月30日,青岛市首个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与海关监管系统顺利对接。
“青岛的思路是通过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工作,研究探索海关通关、检验检疫、结汇、退税及统计等方面的服务标准及规范,优化政策和服务环境,推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青岛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经过探索和尝试,青岛跨境电子商务2014年在试点的第一个年头取得了不小的突破。9月15日,崂山区国税局成功受理了青岛柏斯威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跨境电子商务为出口贸易方式的退税申报,并审核通过。公司总经理董磊介绍,公司做的出口生意,60%的销售通过跨境电商渠道。“跨境电商B2C(商业零售)通关手续比较繁琐,结汇相当困难,而且无法享受商品15%的出口退税,这导致产品利润很低,甚至经常是负利润。”董磊说,而青岛海关跨境贸易通道的出现,意味着同传统外贸企业一样,跨境电商也可以享受通关退税等一系列待遇了。
在政策屏障成功打通后,青岛跨境电商去年迎来了跨越式发展。到年底,全市共有10家企业完成了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据统计,2014年,青岛海关放行跨境清单共计达到11.1万票,总货值为402万美元。
从运营情况分析,预计今年青岛跨境电商零售出口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继续在该领域走在国内同类城市前列。据透露,在进口方面,青岛将试点类似杭州的直购进口模式。
传统商贸“触电”转型
业务在拓展,业态也在转型。在青岛,电子商务正成为商贸流通升级的一种新途径。
前不久,岛城又一家网上商城——“矿猫”正式上线,商城依托青岛矿权矿产品交易所多年在涉矿产品的运营经验和资源,对贵金属和珠宝玉石进行展示与交易,率先在国内为大型地质装备供需方搭建起网络买卖平台,并引进第三方检测、融资租赁等机构,提供精细化的线下服务。上线四个月内,卖家超过1000家,交易额达到5000多万元。
除了“矿猫”商城,岛城其他的本土电商平台也在各自的行业领域内进行“深耕”,实现规模发展。去年,青岛市重点商贸流通企业电商转型意识快速提升,利群、维客、百盛、利客来、麦凯乐、永旺、海信、阳光百货均搭建了自有网上购物平台。作为本土商贸流通企业代表,利群集团拥有青岛本土B2C市场最大的综合类网购平台,依托自有物流配送体系,利群网上商城5月份的一场8小时的网上促销,订单额超过同期20倍以上,网站在访问量、点击率、销售量已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速普商城已挤进国内母婴用品B2C网站三强;百洋医药集团打造出国内唯一符合电子商务标准的网上药店;青岛化工橡胶产学研示范基地的天然橡胶现货交易平台去年交易额突破3500亿元,跃居全球首位。
打造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2011年,青岛市被评为首批21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之一;2012年,崂山区成为首批34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之一,海尔商城、利群商城等企业获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2013年,青岛市出台青岛市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建设纲要,制订电子商务引领发展行动计划;2014年,青岛市成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一年一个台阶,电商成为青岛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词”。
去年7月,青岛市出台《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16年,力争全市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突破5000亿元,2020年达到1万亿元,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超过12%。大企业、大集团和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达到100%,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提升到80%以上。在大宗商品交易领域,力争在1至2个交易品种上形成具有定价影响力的“青岛指数”。支持农产品流通领域发展电子商务交易,引导农产品和本地特色产品贸易通过“淘宝村”、“淘宝镇”发展模式扩大网络交易规模。
在政策引导下,全市电商产业园区遍地开花。崂山区依托国际创新园、崂山科技城、金家岭金融新区,已为电子商务发展打造了200万平米以上的载体,辐射辖区500余家电子商务企业;市北区以橡胶谷、百洋医药、家润等龙头特色企业为基础,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园区目前已获批省级示范基地。城阳、胶州、即墨等地的电子商务产业园也在营销推广、物流仓储等招商上呈现出集聚效应。
青岛市商务局电子商务与信息化处处长朱涛说:“我们的目标是把青岛建设成为交易规模大、集聚程度高、支撑体系强、发展环境好、区域知名度高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