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连续4个月的净减少,是不是说明外资对中国的投资热情下降?当然。但这与中国经济结构性调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中国对外资投资的品质更加挑剔。
从结构数据看,制造业的外商投资降幅较大。一方面反映出中国制造业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制造业投资空间的缩小。这当然与中国制造业的现实环境密切相关。不过我认为,对制造业投资的资本是全世界现在最为稀缺的资本,中国如果不能尽可能多地吸收这样的资本,那中国经济发展未来的潜力会受到影响。
结构数据还告诉我们另一个事实,外资对中国农、林、牧、渔方向的投资大幅增长,这是需要注意的事情。我们有理由对中国人的食品安全提出警示,中国必须拒绝成为全球“先进食品”的试验场,中国必须拒绝任何经济主体对食品资源的垄断。
从地区结构数据看,东部西部的外商投资呈现下降趋势,西部可以理解。因为哪里主要的投资方向是国家必须控制的资源性产业,而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投资成本比较高,对外商而言,赚钱太少,所以他们的投资意愿不会太高;但东部的外商投资减少为什么?我想是不是因为东部的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思路和方向还不是十分明晰?这使得外资不得不观望和等待?
与之相反,外商投资在中部地区增长了近20%,这还是一个相对较快的速度。为什么?估计有一个重要原因产业转移。过去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向中部地区转移;再有就是中部传统产业优势比较明显,而这也是外商对中国比较感兴趣的领域。如果是那样,中部地区就一定要注意产业布局,不要大搞重复建设,更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尤其是对水资源的保护,这关乎东部地区的经济安全。
我们一直呼吁中国不能采取过度的紧缩政策,原因之一就是:紧缩将加剧上述态势的严重性,搞不好,会使中国经济受到过大的打击。目前看,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的机遇基本已经消失,而随着美联储提高美国经济增长预期,整个优势将重回美国。
到目前为止,我不认为我们的决策者看清了金融危机带给中国怎样的机遇。人民币国际化只是一个“假优势”,至少是个很虚的优势,而实实在在的资本优势被放弃了。这样的恶性循环,当然会使中国经济越走越难。这几年,处于恶性循环之中的事情太多太多。我想,我们的政府应当检讨,为什么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候,我们没有走向辉煌,反而越走越难?而且一年比一年难。这是不是说明,我们没有抓住机遇,却把挑战全盘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