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市场主体 >  生产制造物流
高端制造业崛起“金胶州”
来源:大众日报 发布时间:2012-07-06 浏览数: 标签: 制造业|金胶州

“中集冷链高新产业园项目投产后,将建成年产10万台的全球单厂产能最大的冷箱‘梦工厂’,制造技术15年不落后。”6月25日,青岛中集副总经理樊平燕告诉记者。前不久,中集冷链高新产业园项目签约胶州,总投资50亿元,建设项目包括中集中国冷链总部及国家级冷链研究院项目、冷箱“梦工厂”等,预计到2015年,产业园总产值将超过150亿元。 

从曾经单一的冷藏箱,到如今的标准冷藏箱、特种冷藏箱、冷藏半挂车,再到未来集冷机生产和研发中心于一体的世界级冷链创新化生产基地和国家海洋特色重点冷链物流基地——冷链产业集群的成长轨迹,映射出胶州市培育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清晰轨迹。

30多家“单打冠军”称雄业内

近日,青岛德固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制造的,世界首台超高温空气列管换热器通过国家鉴定,投入批量生产。该换热器是利用高温烟气预热燃烧空气的重要节能设备之一。据测算,每台换热器每年可节省原油10448吨,折合标准煤10980吨,节水1803吨,减少尾气排放1449立方米。

像青岛德固特机械制造公司一样,眼下,胶州市在行业内占据头把金交椅的“单打冠军”有30多家。“青锻锻压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双盘摩擦压力机,是世界最大的螺旋摩擦压力机;青岛三力本诺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避蚊胺占据全球三成市场……”胶州市工信局局长张道峰告诉记者,胶州现有各类企业超过1.2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06家,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450家。全市企业制定的行标、地标、国标数量五市第一,在诸多行业掌握有话语权。胶东一个办事处就有7家企业主导或者参与制定了64项行标和国标。

“1+7”产业集群各领风骚

企业过万家,单打冠军30多个,如何聚拢起来,形成集群效应?

胶州市适时提出“1+7”产业集群培育计划,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向园区集聚、向品牌化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市发改局局长王新光告诉记者,“1+7”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即打造一个千亿级高科技机电产业链,重点培育家电产业、冷链产业、风电产业、数字化装备产业、锅炉及辅机产业、金属结构制造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等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6月24日,记者来到位于胶东街道办事处的青岛高校软控胶州装备产业园。公司负责人指着西北角的一栋高楼告诉记者,“这里是中国最大、最先进的轮胎数字化装备基地,那座试验楼是亚洲一流的轮胎配料实验室,如此水平的实验室世界只有三个。”   

在产业集群的引领之下,今年前四个月,胶州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14.4亿元,实际吸收到账外资17472万美元,外贸出口总量达126060万美元,三项指标总量均居青岛市郊五市第一。此外,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7.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20.67%,增长速度在青岛五市中最快。

政策“集束”给力企业发展

近日,胶州市发布《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意见》,决定设立1亿元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定向招商等。    

近几年,胶州市先后出台《关于促进企业做大做强科学发展的意见》等10余个支持企业发展的文件,在品牌建设、搬迁技改、企业上市等方面扶持企业发展。同时,大力精减行政审批事项,在青岛市率先建成市级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构建起覆盖全市的“1+X”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双向直通式服务;并联手国开行创新实施“一个中心、两家银行”和企业“互联互保”贷款模式,每年帮助企业解决周转资金数十亿元。

此外,胶州市不断加大财政投入,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对企业新设立国家级等技术中心、新建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及名牌创建等方面进行巨额奖励。

一以贯之的政策刺激和优质服务,胶州企业如鱼得水,核心竞争能力日益增强。

分享到:
上一篇:重庆打造车联网产业基地 下一篇:全球PMI走弱 制造业受累欧债危机

市州分站

网站链接

版权所有:四川省人民政府口岸与物流办公室 技术支持: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网站维护:四川省物流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 4008033669 网站留言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40236 蜀ICP备12000086号-1 www.scswl.cn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单一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