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目前面临着投资经营环境恶化和产能严重过剩两重困境,制造业泡沫的迅速膨胀已成为中国经济的软肋。而中国制造业似乎变得依赖于一种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加大投资的结果是将增加2013年、2014年的产能过剩。
由于产品成本居高不下,以及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造船业为例,今年前6个月,中国造船业仅赢得182个新船订单,而2011年造船业赢得了561个新船订单。2007年中国造船业曾接下2036个新船订单,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
目前,中国制造面临的尴尬局面是:低廉价格-压价竞销-贸易摩擦-出口受限-资金短缺-提升产品结构受限,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怪圈。更重要的是,与美国、日本和欧洲制造业相比,中国制造业仍在科技、质量控制、管理、专业技术以及其他高端制造业的重要因素中落后。20多年来,缺乏核心技术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笼罩在“中国制造”命运上的魔咒。
改革开放后,通用、卡特彼勒、耐克、大众、丰田等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了中国,但中国仍无法替代的是这些品牌持有者的“脑袋”。这个“脑袋”,对于工业产品来讲,最起码包括两种东西:一是技术,二是品牌。十多年来,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堪称世界“廉价”工厂的“帝国”,尽管拥有大量资源和人力,但中国仍缺乏全球公认的品牌。
长期以来,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与引进外资战略密不可分,正是外资利用中国廉价的生产要素让中国步入全球化的行列,使得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加工厂”。对于中国制造来说,仅仅满足于“以量取胜”、贴牌闯世界,就只能在价值链最低端苦苦挣扎,处处受制于人。
中国制造业目前面临着投资经营环境恶化和产能严重过剩两重困境,制造业泡沫的迅速膨胀已成为中国经济的软肋。中国制造业的富余产能正不断增长,而且很快会给市场带来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