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重要的经济先行指标,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总是会引发市场的强烈关注。从8月1日出炉的亚洲制造业PMI来看,亚洲新兴经济体此前推出的刺激经济措施的效果仅有初步显现。鉴于欧元区失业率创新高,当天与本报记者连线的多数外资银行专家认为,这些数据增加了中韩等亚洲新兴经济体在未来数月降息更多的几率。具体到中国,几位专家表示,虽然7月PMI略低于市场预期,也较6月份有所下跌,但PMI分项指标的走软与经济持续放缓趋势一致,并未体现出“硬着陆”迹象。对于人民银行在今年剩下时间是否会降息,几位专家意见分歧。
首先看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样本偏重于大型企业的中国官方7月PMI从6月的50.2意外下滑至50.1,为8个月以来最低,采购量、进口、购进价格、生产经营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等分项指标都较6月走弱。其中,产出和新出口订单指标为去年11月以来最低水平,新订单则出现第三个月收缩,进口订单创下2009年2月以来新低;产成品库存指标则有所增加。样本偏向于中小企业的汇丰中国PMI终值经季节性调整后出现了与官方PMI不同的走势,由48.2回升至49.3,显示制造业运行仅轻微放缓。此外,该指数还创下21个月以来最大环比升幅。
再看其他经济体。韩国7月经季调的汇丰PMI从49.38降至47.20,触及去年12月以来最低;出口和通胀同比数据双双下滑,前者下滑幅度超出预期的一倍以上,为2009年9月以来最大降幅,后者则放缓至12年以来低位。中国台湾地区7月制造业收缩进一步加剧,汇丰PMI由49.2降至47.5,创7个月新低。记者注意到,在当天公布PMI数据的亚洲经济体中印尼表现最佳:汇丰PMI由50.2升至51.4,创2011年10月以来新高。不过,该国6月份出口同比却下降16.4%,大大低于市场中值-7.9%。
在欧债危机形势恶化导致外需急剧萎缩的大趋势下,不少亚洲经济体都加入了货币宽松的阵营,以提振经济增长。据悉,在始于去年11月的本轮货币政策微调期间,中国央行已经两次降息、三次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RRR)。7月份韩国央行意外采取了近3年半来的首次降息行动,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3%。而印度也在4月份下调基准利率0.5个百分点至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