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网络已经普及到格力电器合肥子公司的每个工作岗位,并延伸到供应商、经销商和客户。在信息化系统方面,引进了如ERP、MES、PDM、OA、HR等40余个系统,涉及生产、质控、工艺、行政办公、财务、采购、物流等方方面面。
企业信息化建设初步经验:
格力电器成立了负责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机构,积极进行复杂而精细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同时将信息网络应用作为解决管理中“扯皮”问题的方法,实现全面的信息化覆盖。
企业信息化建设示范成效:
信息化为格力电器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11年1—6月份产能达474.99万套,同比增长54%, 实现产值117.05亿元,缴纳税费4.05亿元。作为中国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典型代表,格力电器还引领着整个电器制造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变革。
“好空调,格力造”,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一语道出了格力电器对于高品质空调的执着追求。在信息化建设上,格力电器也有着自己的执着追求。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促进工业化由大变强”的战略部署,信息化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信息化建设面临新的机遇。格力电器正是在这样的信息化建设高潮下在安徽合肥建成了子公司,因此,格力电器合肥子公司从着手规划建厂起,便将信息化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在后来的信息化道路上,格力电器也不断展现出非凡的“功夫”。
从 “破土而出”到“破茧成蝶”的信息双翼
格力电器合肥子公司从在母体中孕育就带上了信息化的深刻烙印。
2007年破土动工之时,格力电器合肥子公司便成立了负责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机构。这一时期正是格力电器筹建、试生产阶段,而信息化建设作为其中重要工作之一,也开始进入到蹒跚学步的初步建设时期。在信息化建设管理小组的带动下,格力电器在筹备阶段就已经建设完成了公司网络布线和厂区智能信息化电子监控工程、引进了智能信息化生产检测设备、推广应用计算机类办公设备等基础设施工作;为了保障正常的办公需求,格力新增400余台计算机;行政楼、总装分厂、两器分厂、注塑分厂、钣金分厂等也陆续完成了基础网络建设;同时部署如传真系统、零星申购系统、酷点图文系统等多个信息化软件系统。这一系列复杂而精细的基础建设,为格力电器的信息化发展铺展开旷阔的道路,使其发展拥有了更为开阔的空间。
2009年,公司正式投产的第一年,也是格力电器“两化融合”快速发展时期。秉持着党在十七大提出的“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促进工业化由大变强”的战略部署,格力电器各项信息化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网络布线基础建设方面,新增300多个信息点位,在完善已有的基础上新增仓库的网络布线,满足仓库网络需求。随着产能的扩大,为了有效保障生产需求及质量监控,公司大力引进了一批国内外先进的智能化生产检测设备,不仅建成了多条高智能专业化空调生产线,还建立了多个国际先进的实验室。厂区智能监控工程也逐步走上了正轨,建成近千个监控点位,新增围墙红外对射报警系统,完善了公司的安防系统。信息化软件系统方面新增20多个,尤其是文档加密系统的推广使用,有效地确保了公司信息安全。
时间飞逝,短短的四年多时间,格力电器合肥子公司迅猛发展,2011年1—6月份产能达474.99万套,同比增长54%, 实现产值117.05亿元,缴纳税费4.05亿元。而格力电器的信息化建设也不从曾放慢自己的脚步。MES项目(制造执行系统)的引进成为了2011年格力电器信息化建设的重头戏。该项目成功实施后将覆盖生产计划、供应商管理、物料采购、检测、配送、生产过程监控、质量监控、成品管理、账务对冲等诸多模块,从而加大公司对于物流、生产、质控、财务等诸多方面的有效监控管理,达到减员增效的最终目标。MES项目的引进如同为格力电器的飞速发展插上了翅膀,拥有丰满羽翼的格力,振翅便朝向更高更远的天空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