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零九个月,一汽-大众奥迪品牌完成在中国市场第二个100万辆的销售,创造了高档车市场又一个奇迹,而这只是25年间,一汽-大众奥迪深耕中国市场的微小体现。
25年,在“全价值链本土化模式”的推动下,奥迪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品牌高端形象深入人心:从A6L公商务用车的成功典范,到Q5、A4L等产品成为B级豪华车的首选之作,再到A3、Q3让奥迪在年轻化的进程上又领先竞争对手一步。
“一汽-大众奥迪过去25年作为市场的领先者,它最成功的经验就是推行‘全价值链本土化’模式。”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丕杰表示,“但是,过去25年的辉煌到此就将画上句号,下面25年乃至更多时间,奥迪已经有了与时俱进的新想法。”
今年年初,奥迪发布了面向2020年的“领先者战略”,其中,中国市场占据无可替代的位置。一汽-大众奥迪将在此基础上,打造百万辆体系能力。
作为中国汽车工业重要的见证者,一汽-大众奥迪在中国市场拥有无可匹敌的重要地位。而在高档C级车市场取得辉煌战绩之后,及时完善品牌维度,通过一系列充满科技感、年轻化等品牌营销,一汽-大众奥迪成功打造了以“进取的尊贵”为核心的高档车形象。
“本土化”铸就奥迪厚积薄发
2010年,奥迪在中国市场销量突破100万辆。届时,一汽-大众奥迪提出,将在未来三年实现第二个100万辆的销售规模。
2013年7月,在奥迪进入中国市场25年之际,这一目标提前完成。这期间,国产车型从3款增加到4款,在售车型由19款增至31款,授权经销商由167家增加到309家,奥迪的品牌形象也实现了从“最具价值”向“最具进取魅力”的转变。
在中国,奥迪在各个细分市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我们在长春生产的所有车型无一例外均成为了各自细分市场的领导者,从奥迪Q3和Q5到长轴距版的奥迪A4L和奥迪A6L。”奥迪公司管理董事会主席施泰德表示,这是由于奥迪积极根据中国用户的喜好与需求调整产品。
实际上,一汽与奥迪携手的25年,就是中国高档车发展的25年。双方从奥迪100“技术转让”起步,在赢得商业成功的同时,也让一汽深深认识到体系能力的重要性。
资料显示,从奥迪200开始,一汽便开始着手在本土适应性开发、零部件采购、营销、生产等各环节上培养体系能力,并形成了在奥迪全球统一标准基础上的一汽-大众奥迪“全价值链本土化模式”。
这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但也正是这段“拓荒”的历程,提升了一汽-大众奥迪的本土研发能力,带动了本土零部件供应商走过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培养了技术、管理、研发、生产等领域的高级人才,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造血”的能力,这一点与其他合资品牌长期依靠技术转让“输血”扩张的方式完全不同。